肝外科技术的发展

肝外科技术的发展

一、肝脏外科技术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朱呈瞻,董蒨[1](2021)在《从成人到小儿:精准肝脏外科的发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精准医学理念的提出给人类健康、医疗带来革命性变化。广义的精准医学是将基因测序、数字医学、人工智能、导航技术及生物医学工程等先进技术应用于临床、基础、公共卫生等医学研究与实践, 目的是推动医学水平不断发展。而精准外科理念最早由董家鸿院士提出, 其在肝脏外科领域的应用对肿瘤及外科其他专业领域起到示范作用。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了精准肝脏外科的发展, 数字肝脏三维重建为肝脏血管解剖及肝脏分段提供新依据, 辅助实现个体化手术规划, 剩余肝脏体积测量保障手术的安全性。成人精准肝脏外科的巨大进步为小儿肝脏外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和引导。小儿肝脏肿瘤与成人相比有其特殊性, 通常瘤体巨大、部位复杂、生长迅速、恶性程度高。但小儿多不合并肝硬化, 对化疗敏感, 肝脏体积随着年龄和体质量变化发生很大变化, 这些差异决定了小儿肝脏肿瘤的治疗需要采取不同模式, 尚有待完善诊断与治疗规范。笔者深入阐述从成人到小儿:精准肝脏外科的发展与展望, 以促进肝脏肿瘤的精准手术与综合治疗。

姜子铭,杨帆,徐海峰,刘伟,桑新亭,杜顺达,郑永昌[2](2021)在《综合教学方法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肝脏外科的日常教学目前仍以课堂传统授课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的教学模式和观摩为主的手术学习模式为主,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易使学生理解肝脏外科复杂的疾病和解剖特点。因此,需要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联合多种教学模式,如LBL、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基于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 CBL)、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技术等,笔者探索出更加有效的综合教学模式,即PBL+CBL+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肝脏外科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

史志龙[3](2021)在《腹腔镜肝切除难度评分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四种腹腔镜肝切除难度评分(DSS-B评分、DSS-ER评分、Hasegawa评分和Halls评分)评估手术难度和预测短期术后结果的准确性,进一步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术前资料为依据,用四种难度评分系统分别对每个患者手术的难度进行评分并分组,比较各评分组间术中临床资料的差异,对四种评分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用术后的临床资料评估各评分对短期术后结果的预测能力;然后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用单因素分析法将有统计学差异(P<0.05)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68例患者,其中男97例(57.7%),女71例(42.3%),平均年龄51.8±11.3岁。DSS-B评分的低、中、高难度分别有47例(28.0%)、66例(39.3%)、55例(32.7%),DSS-ER评分的低、中、高难度分别有103例(61.3%)、39例(23.2%)、26例(15.5%),Hasegawa评分的低、中、高难度分别有88例(52.4%)、53例(31.5%)、27例(16.1%),Halls评分的低、中、高难度分别有53例(31.5%)、78例(46.4%)、37例(22.1%)。四种难度评分中,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随着难度评分的增高而增长,且各难度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门阻断率方面DSS-ER评分和Hasegawa评分各难度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67),DSS-B评分和Halls评分不能区分中与高难度之间的差异(P>0.0167);术中输血率方面四种难度评分均只能区分低和高难度组间的差异(P<0.0167);中转开腹率方面DSS-B评分和Halls评分均能区分低和高、中和高难度组间的差异(<0.0167),而DSS-ER评分和Hasegawa评分只能区分低和高难度组间的差异(P<0.0167)。术后住院时间方面,DSS-B评分和Halls评分均只能区分低与高难度之间的差异(P<0.05),DSS-ER评分和Hasegawa评分可区分低与高难度和低与中难度之间的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有Hasegawa评分可以区分各难度之间的差异(P<0.0167),DSS-ER评分在低和高、中和高难度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67),DSS-B评分只能区分中和高难度组间的差异(P<0.0167),Halls评分则不能区分各难度之间的差异(P>0.05)。四种难度评分中DSS-ER评分和Hasegawa评分的相关性最强(r=0.827,P<0.001),Hasegawa评分预测术后并发症的效能最大(AUC=0.725,95%CI:0.6230.827,P<0.001)。将统计学分析有意义的单因素指标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转开腹(OR=10.086,95%CI:1.333~76.337,P=0.025)、Hasegawa评分>3分(OR=6.921,95%CI:1.281~37.386,P=0.025)、PLT<100×109/L(OR=6.446,95%CI:1.996~20.817,P=0.002)和术中出血>600ml(OR=28.765,95%CI:1.338~618.49,P=0.032)等四个因素为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SS-B评分和Hasegawa评分可较好的评估腹腔镜肝切除的难度,Hasegawa评分在预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面有优势;中转开腹、Hasegawa评分>3分、PLT<100×109/L和术中出血>600ml是LLR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孙宏智[4](2020)在《3D重建及打印技术在肝脏外科术前精准评估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过去的十年里,3D重建及打印技术已经在肝脏外科手术中得到使用。然而,对于该项技术在肝脏外科术前的精准评估方面的作用还不得而知,本研究基于二维薄层CT扫描图像数据,将数据进行3D重建,打印出1:1肝脏物理模型,用于术前了解肝脏和肿瘤空间关系、模拟肝切除手术及术中导航,通过统计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以此来探究该项技术在进行肝脏外科手术之前对精准评估所产生的作用。方法:1.材料:①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影像中心飞利浦128排螺旋CT及其图像处理工作站;②三维重建软件(SYNAPSE VINCENT:FUJIFILM Medical Co.,Ltd.,Tokyo,Japan);③弘瑞HORI3D打印切片软件;④弘瑞3D打印机。2.对象:在2016年1月到2019年1月,本院一共收治了 80例接收肝切除手术的病患,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这些病患里,男性病患共56例,女性病患共24例,平均年龄66.5岁。我们可以将这些病患分成两个组,并按照他们术前评估的不同形式对其进行分组,分组结果为术前3D重建及打印技术组(3D组,n=40)和没有实施术前3D重建及打印技术(非3D组,n=40)。3.二维薄层CT扫描图像获取: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影像中心使用飞利浦128排螺旋CT扫描获取肝脏二维薄层CT(1.0mm-1.5mm)DICOM多期数据,扫描部位均为患者上腹部。4.二维图像数据转换为3D模型:将二维薄层CT DICOM多期数据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自动重建,获得3D重建后的图像数据。5.3D物理模型打印:将3D重建后的图像数据信息输入弘瑞3D打印机,调整打印参数,实现1:1肝脏物理模型打印。6.术前评估:3D组病患先通过3D重建及打印这项技术制作出与其肝脏1:1的物理模型,并对其实施术前评估,非3D组利用二维薄层CT扫描图像数据进行术前评估。7.观察围手术期预后:比较3D组与非3D组围手术期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最高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30天、90天死亡率。结果:3D组40名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44.33±24.865 min),较非3D组(260.48±22.008min)缩短16min,P=0.003,有统计学意义。3D组平均手术出血量为(344.70±22.070 ml)少于非 3D 组(361.23±20.625 ml),P 值为 0.001,有统计学意义。比较3D组与非3D组患者的术后最高天冬氨酸转移酶结果,3D组(389.2±27.7 U/L)低于非 3D 组(452.5±19.6 U/L),P 值为 0.015,具有统计学意义。3D组40名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9.6±1.8天),少于非3D组(12.6±2.2天),P值为0.019,具有统计学意义。3D组与非3D组患者术后其他并发症与胆瘘两项数据相比较,P值分别为0.018和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肝功能衰竭在两组中比较,P值为0.203,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0天死亡率和术后90天死亡率在两组比较,P值均为0.999,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这些结果表明,利用3D重建及打印这项技术在进行肝脏手术之前实施精准评估,能够缩短手术所需的时间、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也大大减少,避免长时间手术及麻醉对患者的创伤;除此之外,还可以减少病患在术后产生并发症或者胆瘘的机率,促使手术结束后病患肝功能的尽快恢复。给今后行肝切除手术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法依据。

张鹏[5](2020)在《多模图像实时融合导航3D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腹腔镜肝切除术逐渐成为外科根治性切除的主要方式。与2D腹腔镜相比,即使3D腹腔镜具有更好的三维立体感和纵深感,也存在着缺乏触觉反馈、操作空间狭窄以及视角受限的缺点。为了克服腹腔镜手术的缺点,临床上使用术中B超、三维可视化、吲哚菁绿荧光影像等多模图像指导肝脏肿瘤的精确诊断和精准的手术切除。但是,不同维度和不同模态的影像应用于实际手术过程进行间接导航存在着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和精确性不足的问题,也容易导致术者注意力分散。因此,本团队引入了基于手术视频的增强现实可视化方法,研发了多模图像实时融合3D腹腔镜肝切除术手术导航系统,将三维图像和吲哚菁绿荧光影像实时融合导航3D腹腔镜肝切除术,实现了从间接到直接手术导航的思路与方式转变,有助于实时识别肿瘤部位和血管的分布,减少血管损伤出血,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精确性。在三维可视化指导解剖性肝切除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吲哚菁绿荧光影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解剖性、功能性和根治性3D腹腔镜肝切除术。研究目的1.研究多模图像实时融合导航3D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2.比较多模图像实时融合导航3D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常规3D腹腔镜肝切除术在肝脏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收治的75例肝脏恶性肿瘤行3D腹腔镜肝切除病人临床资料。A组39例,利用3D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导航系统,将三维手术规划模型投影至术野,同时联合吲哚菁绿荧光影像导航行腹腔镜肝切除术;B组36例,行常规3D腹腔镜肝切除术。比较两组病人术前资料(年龄、性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肝硬化、肝功能Child分级、肿瘤大小和数量)、手术指标(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和术后住院天数。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两组病人术前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指标中,A组的术中出血量(250.0(100.0~300.0)ml 比300.0(225.0~400.0)ml,P<0.001)和术中输血率(12.8%比36.1%,P=0.029)明显少于B组。A组的术后住院天数(8.0±2.4天比10.5±3.7天,P=0.001)明显短于B组。两组病人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及围手术期死亡,A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无明显差异。研究结论多模图像实时融合导航3D腹腔镜肝切除术有助于外科医生术中识别肝内重要的解剖结构、肿瘤的位置和肝切除的范围,达到解剖性、功能性和根治性肝切除。

谢晓东[6](2020)在《三维重建融合B超导航技术在精准肝切除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评价三维重建技术融合B超导航技术在精准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上腹部或全腹平扫加增强检查患者平扫期、动脉期、门脉期和静脉期数据,将CT原始数据刻录光盘后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系统(英库-INCOOL)数字医学影像诊断软件,对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30例肝脏肿瘤患者的薄层(≤2mm)CT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重建肝脏和肝脏肿瘤的三维模型,并重建肝动脉、肝静脉和门静脉模型。查找和分割病变,从多个角度查看三维重建图像,确定肿瘤与周围脉管之间的关系,完成虚拟手术设计,制定个性化手术计划,并为临床手术提供指导。使用三维重建系统,测量总肝脏体积,病变体积,切除前的肝脏体积,残留肝脏体积和其他数据。三维重建系统对每个病例进行了测量,并在手术期间通过实际排水法测量了数据的具体大小,以进行比较分析。在术中行B超导航技术再次评估肝脏病灶的数量、分布及其与肝脏重要脉管的解剖关系,重点探测术前未显示的微小病灶并借此修正手术预案,最终确定肝实质离断层面,融合三维重建图像引导完成手术。结果在所有30个病例中,三维重建模型均显示出良好的结果,有18例位于右半肝,有12例位于左半肝。30个病例中,3例经术前三维重建评估后否定根据传统影像学制定的手术计划而采用其他治疗方式。因此27例患者根据三维重建结果制定了精准肝切除术手术规划,术前行虚拟手术切除,其中术前6例行3D打印,根据3D打印模型进一步对手术精细规划,术中根据具体需要行B超导航。术前三维重建对肝脏血管评估显示肝动脉变异率为30.0%,门静脉分型变异率为36.7%,肝静脉分型变异率为37.0%,肝右后下静脉发生率7.7%。三维重建虚拟肝切除示肝脏体积与实际切除肝脏体积基本一致,应用三维重建方法测量的预切除肝脏体积与实际手术中排水法所得标本体积呈显着相关。中位预切除肝脏体积为722.74ml,中位实际切除肝脏体积为784.89ml。Z=-1.689,P=0.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的实际手术方式与术前预切除手术的方式基本一致。术中B超导航所见肿瘤与脉管以及二者关系大部分与术前三维重建相同,患者在术中经过B超导航后2例(7.69%)改变了手术方案,1例经B超导航评估后否定根据传统影像学和三维重建制定的手术计划而未行手术治疗。结论三维重建技术和术中B超导航技术在肝肿瘤的术前评估中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优化准确的肝切除手术方案的选择,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

陈亚进,曹君[7](2020)在《从创新到标准化:腹腔镜肝切除术进展和展望(1990-2020)》文中指出腹腔镜肝切除术自问世至今已有近30年历史,从最初对肝脏良性肿瘤实施楔形切除,到现在针对恶性肿瘤采用各种联合复杂术式去尝试获取不逊于开放手术的肿瘤学疗效,其理论体系经历了探索、成熟与创新的发展过程,同时伴随技术和器械科技的进步。目前,腹腔镜肝脏外科正向术式的标准化和进一步推广乃至普及的目标迈进。

陈江明,赵义军,谢坤,刘付宝,耿小平[8](2019)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1 ERAS的历史及发展ERAS又称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 FTS),是通过采用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优化措施,控制围手术期病理生理反应,减少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反应,实现术后充分镇痛、早期活动以及保护和促进器官功能恢复,从而达到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以及减少住院费用的目的[1]。1997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外科教授kehlet在结肠手术中应用多项措施降低患者应激

张伟,陈孝平[9](2019)在《肝脏外科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文中提出近20年来, 无论是应用基础研究的前进与突破、医疗器械的发明和更新, 还是微创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创新手术方式的开展与争论, 抑或是专业诊疗规范的建立及推广, 均带给传统的肝脏外科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及本团队研究成果, 就肝脏外科手术术前评估及手术规划、肝切除技术、腹腔镜和机器人技术在肝脏外科的应用、加速康复外科在肝脏外科围手术期的应用以及肝脏外科的争议手术——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做简要探讨。

张伟,陈孝平[10](2019)在《肝脏外科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近20年来,无论是应用基础研究的前进与突破、医疗器械的发明和更新,还是微创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创新手术方式的开展与争论,抑或是专业诊疗规范的建立及推广,均带给传统的肝脏外科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及本团队研究成果,就肝脏外科手术术前评估及手术规划、肝切除技术、腹腔镜和机器人技术在肝脏外科的应用、加速康复外科在肝脏外科围手术期的应用以及肝脏外科的争议手术——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做简要探讨。

二、肝脏外科技术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脏外科技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综合教学方法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肝脏外科培养模式的现状
二、临床教学方法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
三、不同技术在肝脏外科教学中的综合应用情况
    1.多种组合方式在肝脏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2.LBL-CBL-PBL-RBL联合应用举例:
四、展 望

(3)腹腔镜肝切除难度评分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选择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资料收集
    2.3 难度评分
    2.4 手术步骤
    2.5 并发症定义
    2.6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临床基线资料
    3.2 各难度评分的验证
        3.2.1 DSS-B评分组间比较
        3.2.2 DSS-ER评分组间比较
        3.2.3 Hasegawa评分组间比较
        3.2.4 Halls评分组间比较
    3.3 各难度评分相关性
    3.4 术后并发症预测
    3.5 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DSS评分的验证
    4.2 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腹腔镜肝切除术前难度评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3D重建及打印技术在肝脏外科术前精准评估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引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4. 围手术期观察指标
    5. 3D重建及打印技术在肝脏外科术前精准评估作用研究的技术路线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多模图像实时融合导航3D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6)三维重建融合B超导航技术在精准肝切除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7)从创新到标准化:腹腔镜肝切除术进展和展望(1990-2020)(论文提纲范文)

1 偶然中的必然——始于上世纪末期的探索
2 安全性到有效性的逐一证实——从Louisville宣言到Morioka共识
3 在理论与技术的创新中发展成熟
    3.1 基于腹腔镜体系的手术入路和规划的创新
    3.2 贯彻AR理念并推动其发展
    3.3 遵循no-touch法则的原位切除和断肝技巧与器械科技的进步
    3.4 相邻学科的格局改变
4 理论技术水平与推广普及程度的差异——对于术式标准化的需求
5 学习方法和曲线的改变
6 展望

(8)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ERAS的历史及发展
2 ERAS在肝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效果评价
3 具体实施临床策略
4 争论

四、肝脏外科技术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成人到小儿:精准肝脏外科的发展与展望[J]. 朱呈瞻,董蒨.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1(12)
  • [2]综合教学方法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J]. 姜子铭,杨帆,徐海峰,刘伟,桑新亭,杜顺达,郑永昌. 医学研究杂志, 2021(11)
  • [3]腹腔镜肝切除难度评分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D]. 史志龙. 兰州大学, 2021(12)
  • [4]3D重建及打印技术在肝脏外科术前精准评估的作用研究[D]. 孙宏智.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5]多模图像实时融合导航3D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 张鹏.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6]三维重建融合B超导航技术在精准肝切除的应用[D]. 谢晓东.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7]从创新到标准化:腹腔镜肝切除术进展和展望(1990-2020)[J]. 陈亚进,曹君.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0(02)
  • [8]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J]. 陈江明,赵义军,谢坤,刘付宝,耿小平. 肝胆外科杂志, 2019(05)
  • [9]肝脏外科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 张伟,陈孝平. 中华外科杂志, 2019(07)
  • [10]肝脏外科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 张伟,陈孝平. 中华外科杂志, 2019(07)

标签:;  ;  ;  ;  ;  

肝外科技术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