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建省暴发性林火天气预报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田超,苏漳文,杨夏捷,郭福涛[1](2017)在《福建西部地区林火发生格局及驱动因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建省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且是中国的林火高发区之一,但关于该地区的林火发生格局和预测预报的研究还不完善。以2000—2010年福建林火数据为基础,运用Ripley’s K-function和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综合考虑地形、气象条件、植被条件及人口密度4类因素,对福建西部地区林火分布格局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福建西部地区2000—2010年间林火发生主要为聚集分布;海拔、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降水、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6个因子是福建西部地区林火发生的主要驱动因子;模型预测准确率接近70%且模型内自变量均显着。林火风险概率和火险等级显示,福建西部地区林火发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中部地区。
苏漳文,刘爱琴,郭福涛,梁慧玲,王文辉,林芳芳[2](2016)在《福建林火发生的驱动因子及空间格局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建省是我国的林火高发区,但目前国内关于该地区林火发生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国内外研究表明,林火的发生受到气象、植被、地形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运用Arcgis10.0等相关软件对林火潜在影响因子(气象、植被、地形等)进行空间信息提取,并与火点和对照点结合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检验方法分析了福建地区林火发生的驱动因子,并获得了林火预测模型。以预测模型为基础对福建地区火险进行了区划。结果显示:"点到铁路的距离","高程","人口密度","日最高地表气温"等7个因素对当地林火发生有显着的影响。此外,模型整体拟合水平和预测精度较高,对当地的林火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漳文,刘爱琴,梁慧玲,郭福涛,赵嘉阳,林芳芳[3](2015)在《基于气象因子的福建省森林火险预测模型》文中认为福建省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一,同时福建省也是林火高发区之一,但关于该地区林火预测模型和空间格局的研究还不完善。将2000-2004年林火数据分为60%(建模)和40%(校验)两部分进行建模和校验,得到5个中间模型,选择其中3个中间模型中显着的因子进入最后的全样本数据拟合,并使用2005年林火数据做独立校验。结果表明,日最高地表气温、日最低地表气温、平均风速、最大风速、20-20时降水量、日照时间、日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共9个变量与林火发生显着相关。全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为72.3%。
范明虎[4](2013)在《传感网环境下事件驱动的林火动态观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全世界每年发生大量的森林火灾,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如何对森林进行全面观测,及时获取环境信息,对林火的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以求尽可能地降低火灾造成的损失,一直是人类关心的重要研究课题。传统的观测以人工和半自动化的手段为主,观测过程比较繁琐,信息处理的效率比较低,不利于火险信息的及时发现。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空、天、地传感器加入了环境观测的行列,使人类能够更快地获取森林环境信息。而自上世纪末开始的计算机、通讯、微电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和融合,催生了传感网技术。这种技术整合了环境观测所需的感知、存储、通讯、网络、计算等等资源,可以大大提高空间信息的发现、获取和处理的自动化水平,从而提高环境观测的效率。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传感网技术获得了迅速地发展,在许多领域得到了研究和应用。但是,如何将传感网技术应用于森林环境观测,提高林火观测的水平,仍然是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在地学领域,传感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多以OGC发展的系列规范为基础。OGC为了促进地理信息的开放和互操作,发展了多个系列的服务规范,其中包括地学信息服务(OGC Web Service)系列规范和传感网服务(Sensor Web Service)系列规范。这些服务规范均针对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设计。SOA架构可以很好地整合现有的资源,使它们协同工作,但是本身最适合的的模式是请求-响应,这种模式缺乏反应性。而环境观测是个感知的过程,除了被动的获取环境信息以外,主动地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也很重要。为此,OGC试图为系列服务规范引入事件驱动的方法,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现有的研究成果已经能够支撑一些基于事件驱动的观测应用。目前,国内外与之相关的应用研究还比较少。论文从林火动态化观测的需求出发,研究在传感网环境下使用事件驱动方法观测林火所需的一些关键技术。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事件驱动的林火观测方法的需求,回顾和总结了林火观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OGC系列规范中与传感网应用有关的服务规范的研究和发展、事件驱动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以及传感网中对事件驱动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指出了在传感网环境下实现事件驱动应用的基本思路。(2)林火观测事件的分层、分类和建模方法。它们是事件驱动技术应用的设计基础。事件存在多种层次,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谈论的事件并无明确的层次区分。而事件处理中这种区分是必要的,因为不同层次的事件处理方法可能会不一样。分析了观测与环境之间的层次关系,给出了观测事件的三种抽象层次。以一种林火预测模型为基础,研究了林火观测过程中的事件,并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观测事件的概念模型。(3)林火观测事件的处理方法。事件处理是事件驱动的关键。论文主要研究了观测事件处理中的几项关键技术,包括观测事件的组织、观测事件的过滤、复杂观测事件的处理和观测事件处理流程的建模。分析了传感网系列规范中对这些关键技术的支持。然后以一种林火预测模型为基础,研究了前三种技术的实现方法。最后采用有限状态机对观测事件处理流程进行了建模。(4)适用于林火观测的事件驱动架构。事件驱动架构是设计和实现事件驱动应用的基础,大致包含四个部分:事件产生、事件通道、事件处理和事件消费。论文针对林火观测的需要,分析了这四部分中必需的构件。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并详细分析了观测事件的处理流程。接着,以该流程和现有数据服务设施为基础,设计了观测事件驱动的概念框架。最后,以概念框架为基础,采用传感网相关技术,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林火观测的事件驱动架构。(5)观测事件和事件模式的编码。基于观测与测量(Observations and Measurements, O&M)规范对观测信息进行编码和基于事件模式描述语言(Event Pattern Markup Language, EML)对事件模式进行编码是传感网技术的研究热点和远景目标。论文采用现有的O&M规范对观测事件进行编码,采用EML规范对事件模式进行编码,并使二者配合完成了事件过滤。(6)针对一种林火预测方案,建立了仿真的林火观测实验平台,验证了论文提出的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实验根据事件驱动架构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测试了一些关键技术。此外,通过实验平台中各模块协同工作的时序图说明了事件驱动架构的运行过程。
文东新[5](2010)在《林火生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对林业地位的不断重视,森林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稳步提高,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森林火灾的危害有了加剧的趋势,对林火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火管理进入了生态系统管理时代。而信息系统作为林火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手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林火生态系统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林火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历史、现状及新的理念和方法以及林火信息系统特别是其中林火预测预报系统研究与应用的现状与趋势;以生态学、系统科学、森林消防管理学、森林经理学、软件工程学等为指导,针对南方林区,重点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主要研究对象,调查、收集、整理了大量林火管理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构建了林火管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框架与标准;利用数据库、计算机网络、数据挖掘工具、计算机编程技术、三S技术以及系统分析、数学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基于林火生态系统管理的林火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同时根据在实践中应用与反馈的情况不断进行修正与完善,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适应于南方林区林火生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功能模块。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果如下:(1)林火生态系统管理目标与方法研究,提出正确理解火害与火利,辩证地看待火灾的影响;正确对待计划烧除,将计划烧除纳入信息系统体系;提倡社区林业,强调公众参与;以指导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又是林火生态系统管理实施的主要工具和手段。(2)林火生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框架研究,针对广西区的林火管理实际情况,提出了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及基本原则,并详细描述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及各功能模块特点和要求。(3)林火生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研究,在充分的需求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广西林火管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构建原则、标准、内容与要求,提出了33个林火管理数据表,16个空间管理数据图层的构建标准、要求及内容,实现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高效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发了数据查询、统计、分析与报表功能,并进行了推广应用。(4)进行了基于GOOGLE EARTH的林火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发研究,比较了其在林火扑救指挥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优势,提出了其在图层管理、定位技术、专题态势图制作、火灾评估与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并证明其具有很好的效果。(5)林火预测预报系统的研究,在收集整理了大量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火险天气等级预测预报模型和火行为预测预报模型,开发应用了火险天气等级测预预报系统及林火行为预测预报系统,并实现了可视化管理和应用。通过实践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证明是切实可行的。(6)基于信息系统数据库和分析工具,分别对广西历年卫星热点数据和森林火灾数据进行了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及与环境相关性的分析,为林火的日常管理、规划设计、扑救指挥等提供了决策依据。(7)总结研究了信息系统有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通过在实践中的推广与应用,不断对系统进行修改与完善,并分析了系统的优缺点和发展方向。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明确了林火生态系统管理对信息系统的指导意义,使信息系统能更好地为林火生态系统管理服务。构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林火管理数据库,完成了面向南方林区的功能相对完整、操作简便、经济实用的林火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受时间、经费及数据源等的限制,部分研究内容如火灾间接损失评估和火灾风险管理等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开发,希望在以后研究工作中有所突破。
冯永芳[6](2009)在《基层气象台站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探讨具有大城市郊区特性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构建,从中寻找一些具有当前我国较大城市郊区公共气象服务共性特征,为城市运行服务业、郊区现代农业和郊野旅游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构建和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并从管理学层面对我国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构建机制创新做实用性探索。应用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房山区气象服务内外部环境条件。发现在大型城市郊区,外部环境对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调研和分析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构建房山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面临的诸如平台搭建、人力资源和服务管理等方面问题。通过确定公共气象服务基本业务组成、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方案,设计服务平台具体框架和内容,寻找存在于大城市郊区气象服务体系的一些共性内容,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针对北京市城市规划修订方案对房山区功能定位的确定,对房山区城市运行服务、都市型现代现农业和郊野旅游业现状和发展规划开展重点调研。充分调研房山区公共气象服务需求,确定公共气象服务重点是:城市运行、都市型现代农业、旅游业、气象灾害防御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服务。规划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内容和科研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本文赋予公共气象服务新的内涵和外延。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基础性公共服务范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乡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和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气象灾害防御和气候变化应对研究是对公共气象服务内涵的拓展。对于基层气象台站,气象灾害防御方面服务更显突出。从管理学层面分析了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工作流程及质量控制必备组成部分,确定了基层气象台站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规划各要素发展,搭建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从目标、决策、组织和控制等管理职能出发,确定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各构成要素设计中的创新原则、设计原则。结合基层气象台站实际工作,构建了创新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流程、质量考核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
盛炜彤,何英[7](2009)在《林业科学学科的研究与展望》文中指出一、引言本报告是在综合林业科学学科主要二级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差距、存在问题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对策与建议。所论述的林业科学学科主要学科(领域)包括森林生态学、森林土壤学、森林植物学、林木育种学、林木遗传学、林木遗传育种学其他学科、森林培育学、经济林
陈子锦[8](2008)在《若干风险问题分析 ——火灾风险统计分析与最优风险组合》文中提出风险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概率统计是人们研究风险的一个很好的工具.本文主要给出概率统计方法在火灾风险分析中的应用,并研究投资组合中的最优化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火灾风险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们将聚类和判别方法用在火灾探测上,对不同的材料的燃烧产物聚类.由于没有相应的数据,提出使用判别方法和logistic回归的方法来计算火灾发生概率.这为火灾探测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方法.在对地区火灾损失的风险评估上,也使用了聚类方法.在火灾预测方面,发展了灰色GM(1,1)模型的适用性,证明了灰色GM(1,1)模型的数据要么单调增,要么单调减,单调增的时候,增幅越来越大,单调减的时候,减幅越来越小.另外,探讨火灾损失额重尾性和自相似性,并使用截断重尾分布(TPT模型)来拟合火灾损失额.在风险组合方面,我们首先考虑了因子型相依违约风险模型.资产回报率之间的相依性体现在违约示性变量上.我们研究了施加于违约示性变量相依结构以及效用函数之上的几组充分条件,使得在此条件下可以得到不同资产最优投资份额的大小关系.对于保单限额和保单自留额,我们应用随机序关系的二元函数刻画性质,重新考虑文献中已有的模型,从保单持有人的角度,在扭曲风险度量最小的意义下,给出保单限额和保单自留额的最优配置序的一些关系.我们既考虑了风险的损失程度,也考虑了风险发生的时间效应.我们特别关注扭曲函数为凹(concave)函数或仅为单调递增的扭曲风险度量.文中大多数的结果都可以直接应用到一些具体的扭曲风险度量中去.所得结果丰富和发展了文献中已有的结果.
王沙燚[9](2008)在《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研究方法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灾害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系统,它的发生、演化都具有相当复杂的特征,如有序化、突跳性、不可逆性、长期不可预测性以及模糊性、灰色特性等,这些特征都是传统的牛顿力学所不能描述的。然而,耗散结构、协同、突变论、混沌理论等非线性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的出现,使得从总体上研究系统灾变的非线性动力学发生、演化过程及控制因素成为可能。以耗散结构、协同、突变论、混沌理论的非线性理论强调了系统发生、演化的方向,亦即系统演化的不可逆性。开放的灾害系统吸收负熵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并在涨落作用下通过自组织和突变形成新的有序的结构—耗散结构。本文从耗散结构和自组织的角度研究整理了实际工程中的滑坡、围岩系统演化、水土流失、生物湮灭等灾变过程的发生、演化,总结了复杂性科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并介绍了耗散理论在社会经济、证券市场、气象、水文循环中的应用。突变理论是研究系统的状态随外界控制参数连续改变而发生不连续变化的数学理论,是研究灾变系统突跳特性的重要工具。本文介绍了尖点突变模型在系统危险性评价、预测和采矿、水利工程中灾害分析的应用,以及在隧道、地下硐室施工中防灾的指导作用;介绍了含软弱夹层岩体边坡失稳问题和建筑火灾的燕尾突变模型的应用。针对灾害系统的模糊性和灰色特性,本文介绍了利用模糊理论和灰色预测理论,为灾害系统的分级、综合评价、聚类分析和灾害的预测等问题整理出了较系统的解决办法。此外,灾害链理论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灾害理论,本文介绍了基于灾害链式发生机理的防灾减灾新方法的当前有关成果。信息熵是热力学熵的推广,是系统混乱程度的测度。灾害系统的发生就是降维、有序化的过程,因此,用信息熵的演化来描述灾害系统的发生、演化特征是可行的。本文在修正一些既有灾害熵表述的不足之处基础上,构造灾变信息熵基本量的特征,并提出了基于损伤张量第一不变量构造损伤信息熵的观念。介绍了信息熵应用于系统的安全评价以及水文循环等实际问题中。混沌论是上世纪60年代才建立起来的科学,混沌是指在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无规则性或不规则性,灾害的混沌特征主要表现在短期可预测而长期不可预测的特征。用Lyapunov指数、Kolmogorov熵、分数维等研究、预测灾害系统的演化,以达到防灾的目的。本文介绍了滑坡、基坑的非线性混沌预测以及基于混沌理论的冲击地压预测的具体方法。本文总结大量的灾害研究的资料,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总结了灾害系统的非线性与灾变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从大系统角度讨论了如何研究灾害孕育、演化、发生、传播、影响,评定、预测和防止的普遍规律和方法。提出了建立灾害系统和灾变动力学的思想和理论框架体系,为灾害研究以及防灾减灾提供了新思路。
祝必琴,刘家胜,肖金香[10](2007)在《井冈山森林火灾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江西井冈山森林火灾资料,利用一元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井冈山1991—2000年森林火灾发生期间的连旱日数、降水量、相对湿度、气温、风速5个主要气象指标进行分析,将各指标分别与火灾发生次数、森林受害面积进行回归计算,建立了利用连旱日数和降水量预测森林火灾受灾面积及发生次数的数学模型。模式运算结果表明,当火灾发生前15 d连旱日数增加时,火灾次数增加;当火灾发生前15 d连旱日数增加、降水量减少时,火灾面积增加。
二、福建省暴发性林火天气预报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省暴发性林火天气预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福建林火发生的驱动因子及空间格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概况 |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 1 数据来源 |
2. 1. 1 火点数据 |
2. 1. 2 植被数据 |
2. 1. 3 地形数据 |
2. 1. 4 气象数据 |
2. 1. 5 基础设施 |
2. 1. 6 人口数据 |
2. 2 数据处理 |
2. 2. 1 模型因变量 |
2. 2. 2 模型自变量 |
3 研究方法 |
3. 1 二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基本原理 |
3. 2 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的校验 |
3. 3 模型拟合及准确度检验 |
4 结果与分析 |
4. 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 2 模型拟合结果分析 |
4. 2. 1 模型参数的选择 |
4. 2. 2 模型结果的检验 |
4. 2. 3 研究区域林火概率分布 |
5 结论与讨论 |
(3)基于气象因子的福建省森林火险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1 数据来源 |
2.2 数据处理 |
3 研究方法 |
3.1 二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基本原理 |
3.2 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的校验 |
3.3 模型变量的选择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2 模型拟合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4)传感网环境下事件驱动的林火动态观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林火观测 |
1.1.2 对地观测传感网 |
1.1.3 事件驱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林火预测研究现状 |
1.2.2 传感网与事件驱动研究现状 |
1.3 面临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支撑技术 |
2.1 林火观测 |
2.1.1 林火观测理论基础 |
2.1.2 林火观测方法 |
2.2 传感网 |
2.2.1 OGC服务框架 |
2.2.2 传感网应用架构 |
2.3 事件驱动 |
2.3.1 事件的定义 |
2.3.2 事件的建模 |
2.3.3 事件的处理 |
2.3.4 事件驱动架构 |
2.3.5 其它相关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林火观测事件的建模 |
3.1 林火观测应用框架与模型 |
3.1.1 一种林火观测应用框架 |
3.1.2 一种林火观测数据处理模型 |
3.2 林火观测事件的建模与实现 |
3.2.1 观测事件的层次 |
3.2.2 观测事件的分类 |
3.2.3 观测事件的建模 |
3.2.4 观测事件的实现和编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林火观测事件的处理 |
4.1 观测事件管理 |
4.1.1 观测事件的组织和过滤 |
4.1.2 传感网中的事件组织和过滤 |
4.2 复杂观测事件处理 |
4.2.1 复杂事件处理方法 |
4.2.2 传感网中的复杂事件处理 |
4.2.3 复杂观测事件处理的实现 |
4.3 观测事件处理流程建模 |
4.3.1 观测流程中的状态与事件 |
4.3.2 观测任务流程建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林火观测的事件驱动架构 |
5.1 事件处理构件与流程 |
5.1.1 观测事件处理构件 |
5.1.2 观测事件处理流程 |
5.2 观测事件驱动架构 |
5.2.1 观测事件驱动概念框架 |
5.2.2 林火观测事件驱动架构 |
5.3 林火观测事件驱动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事件驱动的林火观测实验 |
6.1 实验系统简介 |
6.2 实验方法及过程 |
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成果及创新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致谢 |
(5)林火生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林火生态管理概述 |
1.2.1 生态系统管理与林火生态管理 |
1.2.2 国内外林火生态管理研究现状 |
1.2.3 世界林火生态管理新理念 |
1.3 林火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
1.3.1 林火管理信息系统概念 |
1.3.2 国内外林火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案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及措施 |
2.2.1 研究内容 |
2.2.2 研究技术路线 |
2.2.3 研究主要方法 |
3 林火生态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关系 |
3.1 林火生态管理的目标 |
3.2 正确评估火害与火利 |
3.3 正确对待计划烧除 |
3.4 社区林业管理模式 |
3.5 本章小结 |
4. 林火生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 |
4.1 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框架 |
4.1.1 信息系统建设总体目标 |
4.1.2 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原则 |
4.1.3 信息系统建设功能框架 |
4.2 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研究 |
4.2.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4.2.2 数据库设计 |
4.2.3 数据库的实施与应用 |
4.3 基于GOOGLE EARTH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
4.3.1 GE简介及与其它地理信息系统的比较 |
4.3.2 基于GE图层管理的研究与应用 |
4.3.3 基于GE的快速定位研究 |
4.3.4 基于GE的林火专题图层制作 |
4.3.5 基于GE的森林火灾损失评估与火灾风险评估 |
4.4 林火预测预报系统的开发研究 |
4.4.1 火险天气等级预测预报系统的开发 |
4.4.2 火行为预测预报系统的开发 |
4.5 本章小结 |
5. 林火生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 |
5.1 广西林火卫星热点数据的分析与应用研究 |
5.1.1 林火卫星监测的应用 |
5.1.2 广西林火卫星热点数据的分析 |
5.1.3 林火卫星热点数据的应用 |
5.2 广西森林火灾时空分布与环境关系的分析 |
5.2.1 广西森林火灾的季节分布与月份分布 |
5.2.2 影响广西森林火灾的大气环流 |
5.2.3 影响广西森林火灾的地形 |
5.2.4 干旱对广西森林火灾的影响 |
5.2.5 影响广西森林火灾的洋流 |
5.3 信息系统的综合应用与实施研究 |
5.3.1 系统的综合应用与实施 |
5.3.2 系统的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和成果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后续研究工作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层气象台站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气象服务发展及相关研究 |
1.2.1 我国气象服务现状 |
1.2.2 我国气象服务研究 |
1.2.3 我国决策气象服务研究 |
1.2.4 国外气象服务发展及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房山区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及分析 |
2.1 房山区概况 |
2.2 房山区公共气象服务综合现状 |
2.2.1 基础业务 |
2.2.2 气象科研 |
2.2.3 人力资源 |
2.2.4 决策管理 |
2.3 大城市郊区公共气象服务特点 |
2.3.1 首都公共气象服务特点 |
2.3.2 房山区公共气象服务特点 |
2.3.3 大城市郊区公共气象服务共同特征 |
2.4 房山公共气象服务现状的SWOT分析 |
2.4.1 公共气象服务内部环境分析 |
2.4.2 公共气象服务外部环境分析 |
2.4.3 构造SWOT矩阵 |
2.4.4 SWOT分析法的局限性讨论 |
2.5 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分析结论 |
2.5.1 现状问题分析 |
2.5.2 对策建议 |
第三章 房山区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分析 |
3.1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公共气象服务需求 |
3.1.1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
3.1.2 林业 |
3.1.3 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和规划 |
3.2 旅游业的公共气象服务需求 |
3.2.1 旅游业发展 |
3.2.2 农业旅游发展 |
3.2.3 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和规划 |
3.3 气象灾害防御的公共气象服务需求 |
3.3.1 房山气象灾害特点 |
3.3.2 气象灾害防御的公共气象服务需求 |
3.4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需求 |
3.4.1 突发公共事件潜势分析 |
3.4.2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需求 |
第四章 房山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构建 |
4.1 公共气象服务定位、内涵及属性 |
4.2 构建房山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原则 |
4.3 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构成 |
4.3.1 气象业务系统 |
4.3.2 综合观测业务 |
4.3.3 预报预测服务业务 |
4.3.4 应急气象服务业务 |
4.3.5 公共气象服务平台 |
4.4 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 |
4.4.1 组织管理 |
4.4.2 运行机制 |
4.5 科研支撑系统 |
4.5.1 中试基地 |
4.5.2 奥运气象科研成果与房山气象服务需求的对接 |
4.5.3 科研支撑系统的实施规划 |
4.6 法律保障系统 |
4.7 人才建设系统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若干风险问题分析 ——火灾风险统计分析与最优风险组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简介 |
1.1 火灾科学介绍 |
1.2 投资组合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火灾风险分析中有关统计方法的文献综述 |
第三章 火灾风险分析中的统计方法 |
3.1 聚类分析方法的应用 |
3.1.1 一些基本知识 |
3.1.2 聚类方法在火灾探测中的应用 |
3.1.3 聚类在地区火灾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
3.2 灰色GM(1,1)模型的研究及在火灾预报中的应用 |
3.3 火灾损失的重尾性和截尾的PT分布拟合 |
3.3.1 重尾分布 |
3.3.2 自相似性 |
3.3.3 TPT拟合 |
第四章 相依违约风险资产组合的最优配置 |
4.1 引言 |
4.2 随机序与几个引理 |
4.2.1 几个随机序 |
4.2.2 几个引理 |
4.3 主要结果 |
第五章 保单限额和保单自留额在扭曲风险度量下的最优配置 |
5.1 介绍 |
5.2 随机序刻画与扭曲风险度量 |
5.2.1 随机序刻画 |
5.2.2 扭曲风险度量 |
5.3 不考虑时间效应的保单限额陷和保单自留额 |
5.3.1 保单限额 |
5.3.2 保单自留额 |
5.4 考虑时间效应的保单限额和保单自留额 |
5.4.1 保单限额 |
5.4.2 保单自留额 |
5.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或待发表)情况 |
(9)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研究方法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灾害的含义和类型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 |
1.4 灾变动力学研究方法与主要结果 |
1.5 关于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灾变与耗散结构理论 |
2.1 灾变系统耗散结构与非线性系统科学的复杂性概述 |
2.2 复杂开放系统的耗散特征 |
2.3 耗散系统的非平衡热力学理论 |
2.4 现代非线性理论基础 |
2.5 工程结构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方程推导工具 |
2.6 耗散结构系统的动力学灾变特征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系统灾变行为的协同学理论基础 |
3.1 协同学的基本理论 |
3.1.1 协同学的基本概念 |
3.1.2 一些典型系统的协同学数学描述 |
3.2 灾害发生的自组织特性 |
3.3 灾害自组织的幂分布律 |
3.4 灾变过程的随机扩散特征 |
3.5 灾害系统演化的沙堆动力学模型 |
3.6 工程系统灾变的自组织理论应用 |
3.7 岩石—岩体工程系统灾变的协同、分岔分析应用 |
3.8 电力系统大停电事故的协同学分析与预测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系统灾变行为的突变论特征 |
4.1 突变论的基本概念 |
4.2 突变论理论基础与基本分析方法 |
4.3 事故和灾害的突变论预测与评价 |
4.4 突变理论在岩土工程灾变分析中的应用 |
4.5 突变理论在采矿工程灾变分析中的应用 |
4.6 突变理论在水利工程灾变分析中的应用 |
4.7 降雨裂缝渗透影响下山体边坡失稳灾变分析 |
4.8 灾变分析的燕尾型突变动力学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灾变行为的模糊理论描述 |
5.1 模糊数学基础 |
5.2 灾害评估研究内容与方法 |
5.3 灾变问题的模糊分析及隶属度函数 |
5.4 灾变特征的模糊识别评价 |
5.5 灾变状态的模糊综合分析与评定 |
5.6 灾变信息熵的模糊性 |
5.7 基于模糊马尔可夫链状原理的灾害预测 |
5.8 工程系统灾变的多理论综合模糊分析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系统生态环境灾变的链式的理论 |
6.1 自然灾害链式的理论体系 |
6.2 灾害链式结构的数学关系与模型分析 |
6.3 自然灾害链断链减灾模式分析 |
6.4 自然灾害链式理论的工程分析算例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系统灾变的灰色预测 |
7.1 灰色分析的基本数学原理 |
7.2 灾害的灰预测 |
7.3 灰色预测理论的应用 |
7.4 灰色理论与其它理论的结合应用 |
7.5 灰色多维评估理论与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系统灾变特征的信息熵表示 |
8.1 熵的概念与基础 |
8.2 各种熵间的关系与应用 |
8.3 最大熵原理及其在灾害分析中的应用 |
8.4 工程结构分析中灾变信息熵应用 |
8.5 灾变信息熵的非确定性描述 |
8.6 信息熵在系统安全、风险、灾变分析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灾变演化的非线性动力学综合分析 |
9.1 工程灾变问题中的非线性动力学混沌分析 |
9.2 混沌的的识别与预测 |
9.3 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相空间重构技术与应用 |
9.4 基于机理模型的工程灾变综合分析 |
9.5 工程灾变问题中的综合分析方法与模型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井冈山森林火灾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井冈山及森林火灾发生概况 |
1.1 自然环境 |
1.2 森林资源 |
1.3 森林火灾情况 |
2 井冈山森林火灾发生期间气象条件分析 |
2.1 连旱 |
2.2 降水量 |
2.3 相对湿度 |
2.4 气温 |
2.5 风速 |
3 井冈山森林火灾与气象要素相关分析 |
3.1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
3.2 逐步回归分析 |
3.3 效果检验 |
4 小结与讨论 |
四、福建省暴发性林火天气预报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西部地区林火发生格局及驱动因子分析[J]. 田超,苏漳文,杨夏捷,郭福涛.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7(01)
- [2]福建林火发生的驱动因子及空间格局分析[J]. 苏漳文,刘爱琴,郭福涛,梁慧玲,王文辉,林芳芳. 自然灾害学报, 2016(02)
- [3]基于气象因子的福建省森林火险预测模型[J]. 苏漳文,刘爱琴,梁慧玲,郭福涛,赵嘉阳,林芳芳.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5(04)
- [4]传感网环境下事件驱动的林火动态观测方法研究[D]. 范明虎. 武汉大学, 2013(09)
- [5]林火生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 文东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7)
- [6]基层气象台站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D]. 冯永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1)
- [7]林业科学学科的研究与展望[A]. 盛炜彤,何英. 2008-2009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2009
- [8]若干风险问题分析 ——火灾风险统计分析与最优风险组合[D]. 陈子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07)
- [9]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研究方法探索[D]. 王沙燚. 浙江大学, 2008(08)
- [10]井冈山森林火灾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J]. 祝必琴,刘家胜,肖金香.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