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黄海芹[1](2021)在《人地协调观视角下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 ——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呼斯乐[2](2021)在《基于人教版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地理学科属性提出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应在理论上成为地理课程共同的学科核心素养。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类型多样,目标鲜明,合理地优化“活动”系统能够有效落实课程标准;源于蒙古民族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从身边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教学案例能让蒙授学生更好地了解身边的地理现象,真正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本文以基于“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载体,在相关理论和研究背景下,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蒙授初中地理教学现状调查,典型案例分析,实施教学设计,提出实施策略,促进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初步形成并拓展学生学习人地协调观的学习思路和提高学习能力。本文首先通过遴选适合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11个“活动”系统,结合蒙授学生学情选择贴近蒙古族生活环境和蒙古族文化习俗的案例进行人地协调观教育。第二,进行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了解蒙授初中生和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了解和教育现状并对存在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观认识现状存在的问题: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基本内涵的了解不够深刻、对蒙古族文化中蕴含的人地协调思想了解不够全面、缺乏具体的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实践活动;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缺少学习兴趣、学习途径较为单一、学习方式传统;蒙授初中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培养存在的问题:对人地协调观的了解不够系统、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策略不合理、人地协调观评价方式单一。第三,通过分析16个培养人地协调观为主的典型教学案例,得出教学目标将人地协调观培养水平具体化、教学过程突出人地协调观内涵、教学评价可测量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组成要完整、研读教材和课标是基础、分析学情是出发点和落脚点,6个案例分析启示,和基于“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包括:依据课标和蒙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人地协调观培养水平制定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蒙授初中生生活环境和文化习俗相关的案例,教学评价设计要注重将内隐的人地协调观素养通过外显的行为动作或言语表现出来。最后通过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完善,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通过“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3个教学策略:观察民俗,举一反三激发思维火花策略、深学细悟,提升人地协调观认知策略、知行合一,融会贯通强化实践操作策略。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四级认知水平,需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在教学案例中突出蒙古族文化习俗或居住环境,教学过程中模拟蒙古族文化习俗或居住环境,运用情境教学;突出人地问题,提供充分的人地协调信息,让学生主动去摸索和探究人地问题;设计开放式结论,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碰撞和思考的空间,避免结论单一、缺乏创新性,而且开放式的作业中,提升地理学习的兴趣,促进蒙授初中生达到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目标。
花雨[3](2021)在《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与运用研究》文中指出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201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依据地理学科特性提出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课程学习的基本理念强调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而地理活动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迫切需要了解高中地理活动教学及高中生的地理实践力水平现状,研究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推动地理活动教学的发展,对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具有积极且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认真梳理地理实践力与地理活动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从做中学”思想、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当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和高中生地理实践力水平现状进行调查,得出学生参加地理活动的积极性高、师生均重视地理活动,但实际开展地理活动的次数少、活动类型过于单一、教师综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地理活动教学评价标准、学生地理实践力整体水平较低的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对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倡导遵循学生为主体原则、实践性原则、内容合理性原则、开放多元化原则,并提出贯彻课程标准理念,明确地理活动教学目标;优化地理活动教学方案设计;创设开展地理活动的条件;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建立多元化的地理活动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学生,树立学生自信心的六大教学策略。研究落实于运用实践,通过教学实践进行实证研究。采用教学实例分析、实验前后成绩对比、量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运用并探索所提教学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结果显示:(1)将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及活动方案付诸于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经过实验后,四个实验班级的平均分均高于年级平均分,其中6班和7班的及格率明显上升,4班和5班的及格率虽波动不大,但班级平均分与年级平均分的差值较实验前相比,班级平均分更高于实验前。(2)通过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进行活动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有良好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有效信息获取能力、分享表达能力等均有提升,同时也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的兴趣,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3)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深受学生的喜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乐于实践操作,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总体而言,研究通过教学运用与实证研究证明了所提出的策略和得出的结论具有全面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为地理教师提供了教学应用参考。由于受研究水平和时间的限制,本研究也还存在有不足,如:研究所涉及到的概念和理论依据有待深入挖掘;设计的问卷难免存在疏漏和欠缺;现状调查所选取的样本及调查范围较小,容易出现研究偏差;实证研究时间较短。但希望相关的数据与结论对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落实与地理活动教学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陈芃竹[4](2021)在《基于深度教学的地理教材“探究”栏目应用研究 ——以湘教版必修地理1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重新修订了高中地理教材,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湘教版地理教材于2020年秋季学期应用于黑龙江省高中地理课堂。“探究”栏目作为湘教版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湘教版必修地理1教材“探究”栏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文献、参考已有研究成果,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比湘教版新旧教材“探究”栏目在内容呈现、内容设计和教学功能三个维度的变化。采用内容研究法,根据“探究”栏目的探究方式以及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不同,将湘教版“探究”栏目分为实践操作、观察分析、阅读探究三大类。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内容要素及其水平层级为依据,对湘教版必修地理1的“探究”栏目进行分析。运用统计归纳法对数据梳理统计,总结“探究”栏目在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设计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深度教学与“探究”栏目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依据深度教学理念应用“探究”栏目具有良好的适切性,且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真意识;搭建深度学习平台,促进核心素养提升;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培养高阶思维;发挥育人功效,适应地理新高考。基于对教材内容的研究与教学实践,提出“探究”栏目应用时要遵循培养核心素养为宗旨、以探究问题为导向、以可行性为前提、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为了促进“探究”栏目的有效应用,采用行动研究法,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应用策略,进一步依据“探究”栏目的应用原则和策略,针对三种类型的“探究”栏目设计教学案例。
张相莉[5](2021)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中的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以下简称“一师一课”)是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的一项活动,从2014年至今,该活动已经开展5届,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破了地域限制,反映着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教学发展现状。同时,优质的教学资源对传统古诗词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借鉴和参考。随着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的实施和一系列教学理念的更新,新的古诗词教学模式逐渐在课堂中进行尝试,古诗词教学的新探索也从未停止。笔者将视角定位在河北省,以“一师一课”为依托,以活动中初中古诗词“优课”教学为对象,全面把握“优课”的教学思想与理念,充分发挥其对古诗词传统教学的导向价值,全面分析古诗词教学的线上与线下发展情况,把握二者的共性规律,以此总结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并提出个人思考,同时也为该活动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对“一师一课”活动的概述。就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而言,该活动是由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教育教研、管理与电教各部门联动实施的一项活动,对教师教学、资源共享、信息技术推广起到重要作用。就“一师一课”活动的全国开展情况而言,通过数据统计,各地区和各学段的“晒课”量、教师参与度、“晒课”质量均存在差异。通过访谈法了解到“一师一课”活动在线下的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学校缺乏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第二,网站本身的设置有待优化。第二章是对“一师一课”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传统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现状,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过分重视中考分值、忽视诵读技巧和缺乏教学技巧三个问题。河北省初中语文“晒课”数据显示,河北省语文学科“晒课”数量庞大,教师参与度较高,但存在学段和学科“晒课”分配不均的问题。河北省初中古诗词“晒课”数据显示,古诗词这一体裁“晒课”数量最多,但初中各年级“晒课”数量分配不均。第三章是对河北省“一师一课”中的初中古诗词“优课”教学的分析,结合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数据统计分析具体的教学课例,总结其优势,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第一,紧贴古诗词文体特征;第二,意象专题、主题情感专题和诗人专题教学尤为突出;第三,结合音乐、美术和书法,创新古诗词教学方法;第四,诵读、诗意、鉴赏和情感4个教学环节衔接自然;第五,思想格局、文化格局和生活格局有了新的突破;第六,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在多样的学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古诗词专业素养。第四章是从“一师一课”中的“优课”分析古诗词教学面临的挑战。从“优课”看古诗词教学的改进方向,其中,教学态度提示教师要树立格局意识、挖掘关键字词和注重循循善诱;教学技能着力于提示教师开发教学模式、注重学法指导、丰富教学形式;学术品质着力于激发教师对古诗词文献的积累、吸收和运用。就“优课”与传统课堂的共性瓶颈,联系初中古诗词传统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的结果,共性问题涉及教学技能和技术操作技能两个方面,教学技能主要包括诵读板块形式化、教学过程同化和教学目的功利化;技术操作技能主要包括录课加工和视频制作技能有待提升。第五章是对“一师一课”活动组织的建议。“晒课”与“优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晒课”的地区分布不均、“优课”的“零”推广和课程录制的要求不明确三个方面。对此,从提升教师教学素养和规范录制要求两方面规范“晒课”标准,从普及线上线下推广来充分发挥“优课”资源的价值。“一师一课”活动中的古诗词“优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河北省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现状和教学发展趋势,“优课”资源也为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提供了借鉴。
娜布其[6](2021)在《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 ——以湘教版“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因此,本文研究设计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如何编写基于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地理教学案例以及对如何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丰富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提供课程资源。本文以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以湘教版“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为载体,在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运用文献分析法、教材专题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观察法以及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分析课标及教材,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探究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主题,研究分析“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知识结构,依据课程标准对人地协调观的维度进行划分,即地对人、人对地、人地协调等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对教材章节的微观分析,得出每一章节中关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整合。结合教学案例分析得到的启示与教学案例设计策略,设计出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设计,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第二,探究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策略。通过研究关于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典型案例,得到相关案例设计启示,并结合高中地理教学中关于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现状,设计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设计。提炼出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设计三大策略:一,目标指向内化观念,培养能力;二,教学内容生活化,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三,联系国家安全,体现育人价值。并依据上述案例分析启示与教学设计策略,设计出《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等四节教学设计。
丁继昭[7](2021)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指向》文中研究说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着学科本质特征,要求我们深化学科理解、响应学科大观念要求,通过对学科的深度研究来推进课程与教学,关注学科视角及其培养过程。“物质能量传输”作为自然地理学科的一个视点(焦点),可以为中学地理课程与教学提供发展路向指引。系统构建并运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把握丰富、庞杂且主线索常常内隐的高中自然地理内容,相当于明确了一个能够使之结构化的大观念。然而,当前对物质能量传输视角之于高中地理课程与教学的指向性并未充分关注。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应用”思路,本研究主要聚焦三个核心问题:物质能量传输蕴含了什么样的地理学科视角?如何运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增进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的理解?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对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有何指向性要求?致力于达成构建学科视角、分析课程内容和探讨教学指向三大目标。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两方面,系统探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指引。理论研究部分主要包括“寻觅视点”“构建视角”和“确立视角”三方面内容。第一,通过文献研究找寻地理学科中的“物质能量传输”视点,明晰其概念内涵及对中学地理课程与教学的积极意义。第二,具体主要从地理学家普遍较为关注物质能量传输的“流”空间背景,物质能量传输中的具体过程序列,物质能量传输中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的辩证统一关系,物质能量传输的地域差异状况和物质能量传输的整体功能表现等方面,沿着“空间背景→过程序列→重要特点→功能表现”的思路逐步递进、延展,建构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基本框架、维度构成和内容要点。第三,根据专家意见修正并确立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框架,主要包括:物质能量传输的“流”本质视角、物质能量输入-作用-输出视角、物质能量传输的协同关系视角、物质能量传输的地域差异视角和物质能量传输的功能表现视角等5个子视角,地理物质流视角、关注物质能量的输入基础和关注物质运动与能量转换的相互表达等12个内容要点。应用研究部分主要包括“应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分析课程内容”和“应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探讨教学指向性要求”两方面。第一,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结合课程组织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法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进行“总体把握”和“具体分析”,构建课程内容组织框架、分析课程标准和分析具体课程内容等。首先,以“物质能量传输”为大观念,基于该组织中心派生出:从“自然地理环境和外界的物质能量传输过程”到“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物质能量传输过程”再到“自然地理环境对物质能量传输过程的综合响应”三个“大单元”,最终落脚于“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传输过程”。从“大观念”到“大单元”是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组织的一条“明线”,和“阐明人地关系”课程内容组织“暗线”一同搭建起了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组织框架,其核心要素为:一个“大观念”、三个“大单元”、一条“暗线”、一条“明线”和一个“落脚点”。其次,针对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明确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所对应的课程内容侧重点。再次,总体分析地理和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在大观念视野下围绕物质能量传输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的基本交集状况。最后,基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之间的科学演进关系及其整合机制,结合知识、能力、思维(视角)和价值观念等课程组织要素,主要从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视角和地理价值观等方面,应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来增进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组织中的“逻辑链”,明晰地理学科能力解构中的“核心项”,捕捉地理学科视角中的“着眼点”,明确地理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第二,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针对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提出指向性要求,引导教学预期、体现学科本质,同时,运用案例分析法研究既有教学案例,依据“发现教学问题→分析教学问题→改进教学设计”思路,阐述教学指向的实践应用。具体来说,第一,物质能量传输的“流”本质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为:(1)把直观看到的事物抽象归纳为相应层次的地理物质能量;(2)引导学生运用学科逻辑建构起基本的物质能量概念体系;(3)引导学生运用动态视角从事物联系中认识物质能量“流”。第二,物质能量输入-作用-输出过程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为:(1)引导学生认识物质能量基础,明确地理过程思维起点;(2)引导学生认识物质能量作用主体,把握地理过程思维中项;(3)引导学生认识物质能量输出结果,抵达地理过程思维终点。第三,物质能量传输的协同关系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为:(1)及早提示物质运动与能量转换的关系,做好教学铺垫;(2)着重关照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双过程,察觉教学盲区。第四,物质能量传输的地域差异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为:(1)引导学生认识地域差异时充分关注其地理过程本源;(2)引导学生认识地理过程时注重比较其地域差异特点。第五,物质能量传输的功能表现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为:(1)引导学生以组合思维把握要素和地域,认识空间结构;(2)引导学生以整体观念统筹多地理过程,理解整体功能。
孔文思[8](2020)在《高中自然地理深度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地理教育追求的目标。然而,自然地理课堂教学上存在的教学目标层次不清、迷信教材权威、教学方法固化、教学评价手段单一等“浅层化”教学现象已经成为实现地理教学目标之路上的阻碍。深度教学强调教师要在深刻理解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知识的符号特征,把握学科的本质,旨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因此,针对课堂中存在的“浅层化”教学现象,本文以深度教学理论为指导,在剖析自然地理与深度教学的关系的基础上,调查高中自然地理深度教学的现状,提出针对性策略,以期为高中一线地理教师构建深度教学课堂提供参考。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展开对于高中自然地理深度教学的研究。首先,对高中自然地理深度学习现状、深度教学现状两个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然后,以深度学习问卷中的维度为因变量,以深度教学问卷中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考察深度教学对深度学习的影响,并通过教师访谈深入了解当前自然地理深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地理教师关于深度教学的看法与观点。最后,基于深度教学问卷数据及教师访谈结果,综合分析高中地理深度教学问题,提出了高中自然地理深度教学的策略,获得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问卷数据分析表明,深度教学对深度学习的影响强弱的维度依次是知识加工与处理、目标认知与设置、人际沟通与合作、学科教材理解、评价与反思,高中自然地理深度教学存在教学目标层次划分不明确、学科教材理解“浅层化”及课堂教学方法固化的问题。访谈结果分析表明,高中自然地理深度教学存在对学生高阶思维培养中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评价手段单一,教学反思没有体现教学进程的问题。2.基于高中自然地理深度教学现状,本研究提出六个针对性教学策略。教学目标层次划分策略,包括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学习需要,列出知识框架,确定目标层次,陈述教学目标五个方面。学科教材深度理解策略,包括转变自然地理教材观念,分析自然地理教材结构,整合自然地理教材内容三个方面。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策略,包括明确前提条件,优化组合方法两个方面。问题驱动培养高阶思维策略,包括依托生活化自然地理环境,提出问题;对比自然地理要素异同,分析问题;体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解决问题三个方面。课堂教学评价多元化策略,包括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四个方面。教学反思体现教学进程策略,包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三个方面。3.基于本研究提出的教学策略,选取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生物圈与植被》一节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对案例的选取与设计思路进行了分析说明。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从层次划分策略,学科教材深度理解策略,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策略,问题驱动培养高阶思维策略,课堂教学评价多元化策略进行了实际应用,体现出高中自然地理深度教学策略的可行性。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启梅[10](2020)在《初中地理微课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普及以及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不断增强,教师亟需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微课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利用微课开展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优化地理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利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分析了青岛市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现状,调查教师对微课的了解程度、教师对微课教学设计的认识,以及教师在微课设计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调查表明:目前教师对微课的了解大多处在理论层面,教师设计开发微课和应用微课教学的技能相对较弱。在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微型化原则、完整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基础上,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和“经验之塔”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包括前期分析、微课设计和微课开发的初中地理微课设计与开发流程,其中前期分析包括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微课设计包括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准备教学素材和设计微课脚本,微课开发主要指录制和编辑微课视频;完成了“秦岭—淮河线”和“滔滔黄河”2节微课的案例设计和开发及教学应用,研究可为广大初中地理教师应用微课进行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提供理论及方法参考。
二、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人教版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国内外研究背景 |
1.国内外“活动”系统研究背景 |
2.国内外人地协调观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1.国内外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研究现状 |
2.国内外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研究现状 |
3.国内外中学民族课程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活动 |
2.地理活动 |
3.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
4.人地协调观 |
(二)理论基础 |
1.地理科学论 |
2.活动课程理论 |
3.建构主义理论 |
4.多元智能理论 |
二、初中地理教材“活动”中适宜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内容分析 |
(一)教材“活动”系统中蕴含人地协调观的内容统计 |
(二)教材“活动”系统中蕴含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内容分析 |
(三)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水平分析 |
三、蒙授初中地理教学人地协调观培养现状调查 |
(一)基本情况 |
1.调查对象的选择 |
2.调查的主要内容 |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1.初中地理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认识 |
2.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人地协调观培养情况调查 |
3.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观了解程度现状调查 |
4.蒙授初中生已有人地协调观水平分析 |
(三)调查结果原因分析 |
1.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观认识现状存在的问题 |
2.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
3.蒙授初中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培养存在的问题 |
四、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案例分析 |
(一)案例分析说明 |
1.案例来源 |
2.案例分析目的 |
3.案例分析视角 |
4.案例分析方法 |
(二)案例分析呈示 |
(三)案例分析启示 |
1.教学目标将人地协调观培养水平具体化 |
2.教学过程突出人地协调观内涵 |
3.教学评价需可测量人地协调观 |
4.教学设计组成要完整 |
5.研读教材和课标是基础 |
6.分析学情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
五、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与实施 |
(一)利用活动系统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 |
1.教学案例选择 |
2.依据4F教学模式 |
3.教学案例设计 |
(二)《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实施 |
1.实施准备 |
2.实施过程 |
3.实施启示 |
(三)《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实施 |
1.实施准备 |
2.实施过程 |
3.实施启示 |
(四)利用“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实施策略 |
1.观察民俗,举一反三激发思维火花 |
2.深学细悟,提升人地协调观认知 |
3.知行合一,融会贯通强化实践操作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1.遴选适合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活动”系统 |
2.基于“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案例设计的一般程序 |
3.提出基于“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策略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汇总表 |
附录二: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报告 |
附录三:案例分析目录 |
附录四:其他教学案例分析 |
附录五:教学设计 |
致谢 |
(3)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与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1.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
2.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
3.开展地理活动内容的教学需要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活动教学研究 |
2.地理活动教学研究 |
3.地理实践力研究 |
4.研究评述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活动教学 |
2.地理活动教学 |
3.地理实践力 |
4.地理活动的分类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杜威“从做中学”教育思想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设计思路 |
1.调查设计步骤 |
2.调查方式 |
(四)调查结果分析 |
1.地理活动教学开展现状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2.教师地理活动教学开展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3.学生地理实践力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4.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五)调查结果总体情况 |
四、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 |
(一)遵循的基本原则 |
1.学生为主体原则 |
2.实践性原则 |
3.内容合理性原则 |
4.开放多元化原则 |
(二)教学策略 |
1.贯彻课程标准理念,明确地理活动教学目标 |
2.优化地理活动教学方案设计 |
3.创设开展地理活动的条件 |
4.提升地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
5.建立多元化的地理活动教学评价体系 |
6.鼓励学生,树立学生自信心 |
五、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实证研究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基本流程 |
1.实验前测 |
2.实验实施 |
3.实验后测 |
(四)实验典型教学实例设计与反思 |
1.教学实例 |
2.实例反思 |
(五)实验结果分析 |
1.地理成绩分析 |
2.量表调查问卷分析 |
3.访谈结果分析 |
(六)实验小结 |
六、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2.存在的不足 |
(三)研究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生地理活动教学开展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二 高中生地理活动教学开展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三 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四 高中生地理实践力水平与地理活动教学开展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五 高中生地理阶段性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基于深度教学的地理教材“探究”栏目应用研究 ——以湘教版必修地理1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 |
(二)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
(三)新教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深度教学 |
(二)地理教材“探究”栏目 |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 |
(一)深度教学 |
(二)地理深度教学 |
(三)教材栏目 |
(四)教材“探究”栏目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三)有意义学习理论 |
(四)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湘教版地理教材“探究”栏目分析 |
一、湘教版新旧教材“探究”栏目对比 |
(一) “探究”栏目内容呈现对比分析 |
(二) “探究”栏目内容设计对比分析 |
(三) “探究”栏目教学功能对比分析 |
二、新教材“探究”栏目分类 |
(一)观察分析类 |
(二)阅读探究类 |
(三)实践操作类 |
三、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新教材“探究”栏目分析 |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要素及水平层级 |
(二)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探究”栏目的特点分析 |
第四章 深度教学理念下“探究”栏目的应用价值 |
一、深度教学与“探究”栏目的关联性分析 |
(一)深度教学指导“探究”栏目向纵深推进 |
(二) “探究”栏目为地理深度教学提供教学素材 |
(三)深度教学促使“探究”任务的有意义实施 |
(四) “探究”栏目的有效实施是深度教学落地的表现 |
二、 “探究”栏目的应用价值 |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真意识 |
(二)搭建深度学习平台,促进核心素养提升 |
(三)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培养高阶思维 |
(四)发挥育人功效,适应地理新高考 |
第五章 深度教学理念下教材“探究”栏目教学应用 |
一、 “探究”栏目教学应用原则 |
(一)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宗旨 |
(二)以探究问题为导向 |
(三)以可行性为前提 |
(四)以学生为中心 |
二、 “探究”栏目教学应用策略 |
(一)深度分析学生情况,预估最近发展区 |
(二)深度开发课程资源,优化“探究”栏目 |
(三)深度钻研课程标准,设计探究目标 |
(四)深度建立知识联系,促进学生内化 |
(五)深度设计探究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
(六)深度关注教学评价,实现评价多元化 |
三、基于深度教学的“探究”栏目教学案例 |
(一)阅读探究类“探究”——土壤的形成 |
(二)观察分析类“探究”——流水地貌 |
(三)实践操作类“探究”——大气热力环流 |
结论 |
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中的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一师一课”活动概述 |
第一节 “一师一课”活动的组织实施 |
一、活动目的 |
二、活动的组织与参与 |
三、活动的实施 |
第二节 “一师一课”活动的全国开展情况 |
一、 “晒课”情况与“优课”情况 |
二、 “一师一课”活动在线下组织的现状调查 |
第二章 “一师一课”与初中古诗词教学 |
第一节 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传统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现状 |
二、传统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一师一课”中的河北省初中古诗词教学 |
一、河北省语文学科“晒课”情况 |
二、河北省初中古诗词的“晒课”情况 |
第三章 “一师一课”中的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教学 |
第一节 “优课”分布的地域性差异 |
一、地域差异 |
二、2018 年—2019 年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教学的地域性差异 |
第二节 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情况分析 |
第三节 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课例分析 |
一、紧贴古诗词文体特征 |
二、富有创新性的专题教学模式 |
三、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 |
四、合理的教学安排 |
五、富有格局的教学 |
六、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 |
第四章 “一师一课”中的古诗词“优课”的启示 |
第一节 从“优课”看古诗词教学的改进方向 |
一、教学思想的转变 |
二、教学技能的优化 |
三、学术品质的提升 |
第二节 “优课”与传统课堂的共性瓶颈 |
一、教学技能有待优化 |
二、技术操作技能有待提升 |
第五章 对“一师一课”活动组织的建议——以其中的初中古诗词教学为例 |
第一节 “一师一课”中“晒课”与“优课”存在的问题 |
一、 “晒课”的地区分布不均 |
二、 “优课”的“零”推广 |
三、课程录制的要求不明确 |
第二节 对“一师一课”活动发展的规范化和普及化建议 |
一、 “晒课”标准的规范化 |
二、 “优课”推广的普及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2014—2019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部优”数量排名表 |
附录二 2014—2019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语文学科“晒课”排行表 |
附录三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况问卷调查(教师卷) |
附录四 对“一师一课”活动线下发展情况访谈内容 |
后记 |
(6)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 ——以湘教版“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国内外研究背景 |
1.人地协调观国际研究背景 |
2.人地协调观国内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人地协调观研究 |
2.国内人地协调观研究 |
3.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人地协调观 |
2.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人地协调论 |
3.可持续发展理论 |
4.系统科学理论 |
二、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人地协调观内容分析 |
(一)课程标准与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对应分析 |
1.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分析 |
2.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分析 |
3.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分析 |
4.教学提示与学业要求分析 |
(二)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
(三)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教材逐章内容分析 |
1.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
2.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
3.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
三、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
(一)案例分析说明 |
1.案例筛选 |
2.案例分析目的 |
3.案例分析视角 |
4.案例分析方法 |
(二)案例分析呈现 |
(三)案例分析启示 |
1.目标突出人地协调观,兼顾其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
2.选择最优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内化人地协调观 |
3.教学设计组成要完整,表达要准确 |
4.依据课标设计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发展水平 |
5.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过程动态化 |
四、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
(一)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案例组成 |
1.课标分析 |
2.教材分析 |
3.学情分析 |
4.教学目标 |
5.教学方法与策略 |
6.教学过程 |
7.教学反思 |
(二)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呈示 |
1.教学案例选择依据 |
2.《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
3.《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
(三)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
1.目标指向内化观念,培养能力 |
2.教学内容生活化,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
3.联系国家安全,体现育人价值 |
五、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实施 |
(一)教学案例实施记录 |
1.准备阶段 |
2.实施阶段 |
3.总结阶段 |
(二)教学案列实施反思与启示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汇总表 |
附录2 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 |
附录3 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指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深化课程改革需要回归到扎实的学科本体研究 |
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关注学科视角及其培养 |
三、关注物质能量传输具有地理学科大观念的意蕴 |
四、高中地理课程教学需要深究物质能量传输视角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论文结构 |
四、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高中自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综述 |
一、关于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的范围 |
二、高中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研究综述 |
三、关于地理教学指向性要求研究综述 |
第二节 高中课程与教学对物质能量传输的研究综述 |
一、课程理解时对物质能量传输的关注 |
二、教学实施中对物质能量传输的关注 |
第三章 地理大观念视野下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初步构建 |
第一节 寻找具有课程与教学意义的物质能量传输视点 |
一、从综合自然地理学自上而下梳理学科组织体系 |
二、洞察地理学科研究中的物质能量传输内在视点 |
三、建构物质能量传输视角之于课程与教学的意义 |
第二节 围绕学科视点初步构建地理物质能量传输视角 |
一、物质能量传输的“流”本质视角 |
二、物质能量输入-作用-输出视角 |
三、物质能量传输的统一关系视角 |
四、物质能量传输的地域差异视角 |
五、物质能量传输的功能表现视角 |
第三节 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框架的初步确立 |
第四章 基于专家认同度调查的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确立 |
第一节 专家意见咨询问卷设计与改进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改进 |
第二节 专家意见咨询与调查结果分析 |
一、调查过程 |
二、结果分析 |
第三节 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主要内容 |
第五章 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分析 |
第一节 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课程内容总体把握 |
一、搭建课程内容“组织框架” |
二、把握课程内容的“侧重点” |
三、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交集 |
第二节 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课程内容具体分析 |
一、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组织“逻辑链” |
二、明晰地理学科能力中的“核心项” |
三、关注地理学科视角中的“着眼点” |
四、明确地理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 |
第六章 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指向 |
第一节 大观念视野下从学科本体到教学指向性要求的逻辑进路 |
第二节 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指向性要求 |
一、物质能量传输的“流”本质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及案例分析 |
二、物质能量输入-作用-输出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及案例分析 |
三、物质能量传输的协同关系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及案例分析 |
四、物质能量传输的地域差异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及案例分析 |
五、物质能量传输的功能表现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及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专家咨询问卷试用版 |
附录二:专家咨询问卷正式版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高中自然地理深度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国际教育的实践理念 |
2.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
3.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需要深度教学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 |
2.国内研究 |
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目的与内容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六)创新之处 |
二、研究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深度学习 |
2.深度教学 |
3.深度教学主要特征 |
(二)理论基础 |
1.系统地理学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4.目标分类理论 |
5.多元智能理论 |
(三)自然地理进行深度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
1.自然地理学科特征 |
2.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类型 |
3.自然地理教学进行深度教学的价值 |
三、高中自然地理深度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问卷调查 |
1.调查目的 |
2.问卷编制 |
3.确定研究对象 |
4.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5.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二)访谈调查 |
1.调查对象与目的 |
2.访谈提纲设计 |
3.访谈结果分析 |
(三)高中自然地理深度教学存在的问题 |
四、高中自然地理深度教学策略 |
(一)教学目标层次划分策略 |
1.研读课程标准 |
2.明确学习需要 |
3.建构知识框架 |
4.确定目标层次 |
5.陈述教学目标 |
(二)学科教材深度理解策略 |
1.转变自然地理教材观念 |
2.分析自然地理教材结构 |
3.整合自然地理教材内容 |
(三)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策略 |
1.明确前提条件 |
2.优化组合方法 |
(四)问题驱动培养高阶思维策略 |
1.依托生活化自然地理环境,提出问题 |
2.对比自然地理要素异同,分析问题 |
3.体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解决问题 |
(五)课堂教学评价多元化策略 |
1.评价标准多元化 |
2.评价内容多元化 |
3.评价主体多元化 |
4.评价方式多元化 |
(六)教学反思体现教学进程策略 |
1.课前反思 |
2.课中反思 |
3.课后反思 |
五、高中自然地理深度教学案例设计及分析 |
(一)案例设计 |
(二)案例分析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初中地理微课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微课概述 |
第二节 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青岛市初中地理教学的微课应用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青岛市初中地理微课教学应用现状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初中地理微课的设计与开发 |
第一节 初中地理微课设计与开发的前期准备 |
第二节 初中地理微课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
第三节 初中地理微课设计 |
第四节 初中地理微课开发 |
第五章 初中地理微课设计与开发应用案例 |
第一节 课后型微课—秦岭—淮河线 |
第二节 课前型微课—滔滔黄河 |
第三节 案例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四、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地协调观视角下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 ——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D]. 黄海芹.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人教版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研究[D]. 呼斯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与运用研究[D]. 花雨.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基于深度教学的地理教材“探究”栏目应用研究 ——以湘教版必修地理1为例[D]. 陈芃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中的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教学研究[D]. 张相莉.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 ——以湘教版“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为例[D]. 娜布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7]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指向[D]. 丁继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高中自然地理深度教学策略研究[D]. 孔文思.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初中地理微课设计及应用研究[D]. 张启梅. 青岛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