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性截瘫67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格格[1](2020)在《基于NGF-PI3K/AKT/mTOR轴调节自噬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针刺“夹脊穴”干预大鼠脊髓损伤尿潴留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将探讨自噬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细胞修复的调控及作用机制,揭示低频电刺激联合针刺夹脊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细胞自噬干预作用,为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修复提供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1.雌性SPF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是空白组(K):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J):只暴露脊髓硬脊膜,不给予打击;模型组(M):只给予Allen’s打击,不采取任何治疗;低频组(D):进行Allen’s打击,打击造成脊髓损伤尿潴留模型后24h进行治疗。治疗部位分为两组,共计4个电极片:第一组2个电极片,将电极片的负极放置在大鼠耻骨之上膀胱区,将正极片放置在大鼠第3个骶椎位置上;第二组2个电极片放置脊髓损伤处上、下节段的夹脊穴,正级在上,负极在下,输出波形为三角波,低频电刺激(50Hz),根据电流强度最大不超50m A,以出现适度肌肉收缩为度,20min/次,1次/d,连续干预7d;低频+针刺组(DZ):先进行Allen’s打击,打击造成脊髓损伤尿潴留模型,24h后进行治疗,先进行低频电刺激(50Hz)治疗,10min后采用毫针(0.35×25mm)直刺入T6、T9、T11夹脊穴2mm,留针20min,针刺期间不给予补泻手法,不通电,1次/d,连续干预7d。尿动力学记录治疗前后膀胱最大容量并计算差值。透射电镜法观察脊髓组织中自噬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组织中LC3B和P62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组织中NGF、Trk A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中PI3K、pAKT、AKT、p-m TOR、m TOR、LC3B和P62蛋白表达,观察自噬在脊髓损伤后尿潴留中的相互作用和机制。2.以改良Allen’s造成脊髓损伤尿潴留大鼠为模型,利用透射电镜法直接观察自噬情况,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法检测LC3B、P62蛋白表达间接衡量自噬流,观察低频电刺激联合针刺夹脊穴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调控细胞自噬进而修复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结果:1.最大膀胱容量治疗前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最大膀胱容量分别为1.014±0.107、0.927±0.036、4.110±0.165、4.114±0.150、4.284±0.201。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最大膀胱容量未见异常(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最大膀胱容量显着升高(n=6,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和低频组最大膀胱容量均未见差异(n=6,P>0.05);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最大膀胱容量未见差异(n=6,P>0.05)。治疗后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最大膀胱容量分别为1.037±0.116、0.937±0.026、4.023±0.173、2.503±0.160、3.497±0.277。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最大膀胱容量未见异常(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最大膀胱容量显着升高(n=6,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和低频组最大膀胱容量均显着降低(n=6,P<0.01);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最大膀胱容量显着升高(n=6,P<0.01)。治疗前后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膀胱容量差值(d)分别为-0.023±0.036、-0.010±0.013、0.087±0.052、1.611±0.212、0.786±0.135。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膀胱容量差值(d)未见异常(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膀胱容量差值(d)显着增高(n=6,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和低频组膀胱容量差值(d)均显着增高(n=6,P<0.01);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膀胱容量差值(d)显着降低(n=6,P<0.01)。2.电镜下观察脊髓组织形态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细胞核结构完整,核膜清晰,线粒体形态基本正常;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核膜欠清晰,线粒体出现空泡化并伴有自噬现象;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核膜形态未见差异,线粒体存在空泡化但未见明显自噬现象,低频组核膜形态未见差异,但明显可见空泡化的线粒体并伴有自噬现象。3.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组织内NGF表达量的观察NGF表达主要部位在细胞胞浆和细胞核内,呈棕黄色或褐棕色颗粒。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NGF灰度值分别为621.375±54.255、614.780±43.754、473.651±66.564、597.441±36.070、545.574±39.440。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NGF表达未见异常(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GF表达显着下降(n=6,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NGF表达显着上调(n=6,P<0.01),低频组NGF表达上调(n=6,P<0.05);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NGF表达下降(n=6,P<0.05)。4.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组织内Tr KA表达量的观察Tr KA表达主要部位在细胞胞浆和细胞核内,呈棕黄色或褐棕色颗粒。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Tr KA灰度值分别为701.770±26.727、698.174±24.618、461.207±85.214、630.975±66.938、576.011±63.233。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Tr KA表达未见异常(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r KA表达显着下降(n=6,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Tr KA表达显着上调(n=6,P<0.01),低频组Tr KA表达上调(n=6,P<0.05);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Tr KA表达未见差异(n=6,P>0.05)。5.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内PI3K蛋白表达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PI3K蛋白含量分别为1.073±0.024、1.068±0.034、0.487±0.025、0.994±0.013、0.701±0.015。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PI3K蛋白表达未见异常(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I3K蛋白表达显着下降(n=6,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低频组PI3K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n=6,P<0.01);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PI3K蛋白表达显着下降(n=6,P<0.01)。6.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内p-AKT含量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p-AKT/AKT比值分别为0.753±0.036、0.782±0.034、0.643±0.028、0.788±0.019、0.700±0.015。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磷酸化水平未见差异(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磷酸化水平显着下降(n=6,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低频组磷酸化水平均显着上调(n=6,P<0.01);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磷酸化水平显着下降(n=6,P<0.01)。7.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内p-m TOR含量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p-m TOR/m TOR比值分别为1.099±0.066、1.121±0.081、0.776±0.035、1.044±0.040、1.029±0.031。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磷酸化水平未见差异(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磷酸化水平显着下降(n=6,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低频组磷酸化水平均显着上调(n=6,P<0.01);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磷酸化水平未见差异(n=6,P>0.05)。8.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内LC3B蛋白表达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LC3B蛋白含量分别为0.500±0.009、0.493±0.013、1.509±0.020、0.611±0.017、1.099±0.009。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LC3B蛋白表达未见异常(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C3B蛋白表达显着上调(n=6,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低频组LC3B蛋白表达均显着下降(n=6,P<0.01);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LC3B蛋白表达显着上调(n=6,P<0.01)。9.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内P62蛋白表达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P62蛋白含量分别为1.473±0.010、1.472±0.013、1.033±0.008、1.347±0.008、1.093±0.023,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P62蛋白表达未见异常(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6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n=6,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低频组P62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n=6,P<0.01);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P6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n=6,P<0.01)。10.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组织中LC3B表达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LC3B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608±0.069、0.622±0.284、0.969±0.039、0.673±0.043、0.776±0.053。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LC3B表达未见异常(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C3B表达上调(n=6,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低频组LC3B表达均显着下降(n=6,P<0.01);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LC3B表达显着上调(n=6,P<0.01)。11.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组织中P62表达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P62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627±0.045、0.608±0.039、0.362±0.068、0.597±0.061、0.506±0.061。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P62表达未见异常(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62表达显着下降(n=6,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低频组P62表达均显着上调(n=6,P<0.01);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P62表达下降(n=6,P<0.05)。结论:1.低频电刺激可通过抑制自噬治疗大鼠脊髓损伤尿潴留,低频电刺激联合针刺夹脊穴治疗效果更好。2.脊髓损伤尿潴留与神经元细胞自噬水平上升有关。3.通过治疗使脊髓损伤尿潴留大鼠脊髓神经元细胞NGF及其受体Tr KA增殖,并激活下游的PI3K/AKT/m TOR通路介导自噬,促进该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抑制细胞自噬的发生。
秦慧慧[2](2014)在《电针顶颞前斜线对截瘫下肢肌力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电针顶颞前斜线复合康复训练治疗截瘫,观察患者胫骨前肌、腓肠肌肌力改善的情况,验证电针顶颞前斜线方案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截瘫探索一种有效新的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纳入44例截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常规康复训练+电针阳明经穴,治疗组采用电针顶颞前斜线上1/5+基础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基础治疗。电针、康复训练1次/日,3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在治疗开始时、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与治疗3个疗程后,均进行ASIA运动功能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和肌电积分值(iEMG)评测。通过治疗前后指标对比,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胫骨前肌、腓肠肌肌力的影响。结果:1.两组组内比较分析:①从运动功能评分来看: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在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个月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来看: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在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从肌电积分值来看: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在不同时间点左、右胫骨前肌iE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在治疗2个月后左、右腓肠肌内侧头iE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2个月后,右腓肠肌内侧头iE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3个月后左、右腓肠肌内侧头iE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在治疗1个月后右腓肠肌外侧头iE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2个月、3个月后左、右腓肠肌外侧头iE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组间比较分析:①两组不同时间点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不同时间点改良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不同时间点肌电积分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顶颞前斜线复合康复训练可提高截瘫患者双侧胫骨前肌、腓肠肌的肌力;2.采用iEMG定量分析,能在早期反映胫骨前肌、腓肠肌肌力的变化情况;3.电针顶颞前斜线治疗截瘫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能使未受损伤的下行性传导束发挥代偿作用有关。
周晓吉[3](2014)在《硬膜外脊神经根吻合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应用解剖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是一个困扰临床的世界难题,近年来随着人工排尿反射弧重建技术的开展,对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人工排尿反射弧重建术的大体思路是利用损伤平面以下或以上的残存反射弧移位至支配膀胱的骶神经根来重建膀胱的排尿功能。但是由于该手术操作过于复杂和过多的医源性损伤,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目的观察椎管内硬膜外腔段脊神经的解剖特点并探讨脊髓损伤后利用残存的脊神经根与支配膀胱的骶神经根在硬膜囊外进行吻合的可行性。方法取9具经福尔马林固定过的成人防腐尸体标本。观察硬膜外腔段脊神经根的解剖学特点。测量胸7-骶4节段椎管内硬膜外腔段脊神经根的长度和邻近两脊神经根硬膜囊出口间的距离。通过胸7-骶4脊神经前根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各节段的神经纤维数量。结果椎管内硬膜外腔段胸7脊神经根最短(平均为6.06mm),骶4节段脊神经根最长(平均为33.29mm)。腰1-腰2脊神经根出硬膜囊口间的距离最大(平均29.16mm),骶3-骶4脊神经根两出口距离最近(平均11.79mm)。脊神经根穿出硬膜囊后在椎管内继续下行一段距离直至相应椎间孔,且脊神经运动根仍位于感觉根的腹侧。腰3节段脊神经前根的神经纤维数量最多(平均为9169),骶4节段脊神经前根含有的神经纤维数量最少(平均为1356)。结论在椎管内硬膜囊外背根神经节之前可以鉴别及分离脊神经的前后根,且骶1脊神经前根和骶2脊神经前根可以直接在硬膜外椎管内吻合;若采用胸神经前根与骶2脊神经前根进行吻合,则需要一段神经来进行桥接。胸7-胸12和骶1脊神经前根可以提供足够的再生神经纤维数用以恢复膀胱功能。本研究从解剖学角度初步证实了在椎管内硬膜囊外进行脊神经吻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可行性。
李小龙[4](2012)在《电针次髎为主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 ——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通过对3组共45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电针次髎穴为主、电针其他穴位和膀胱、直肠功能训练治疗,记录疗前疗后《国际脊髓损伤数据集下尿路功能基本数据集》及《国际脊髓损伤肠功能扩展数据集》。证实电针次髎为主可以改善脊髓损伤后患者膀胱及肠道功能障碍的症状,并探究其对脊髓损伤后二便障碍的临床疗效。2方法2011年3月-12月于广安门医院针灸科就诊患者15例,中国康复中心中医治疗中心住院患者30例,其中对照组一15例、对照组二15例,此45位患者均符合亚洲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中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标准及原发病诊断:S2-S4以上脊髓损伤,年龄治疗组41.13±10.43岁,对照组一39.87±10.58岁,对照组二42.00±8.77岁。病例的纳入标准①年龄18-75岁,智力正常,精神正常,语言表达能力正常,且能合作评价问卷;②符合诊断标准;③急性脊髓损伤后出现二便障碍的患者,临床表现以尿频、尿急或尿潴留、排尿无力,大便失禁或大便困难、排出不能;④病程3-12月;无严重心肝肾病变,一般情况良好;⑤未放置心脏起搏器;⑥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①脑病以及脊髓炎、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疾病导致的二便障碍;②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二便障碍;③患者精神疾患或者智力低下,严重心、肾、糖尿病患者;④由于尿道或下消化道器质性梗阻、肿瘤引起的二便障碍;⑤ASIA损伤分级中E级评分患者;⑥不愿配合的患者。病例剔出标准①不完全符合纳入标准缺纳入的患者;②符合纳入标准在纳入后没有接受实验的患者。采取非随机同期对照方法,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各一次数据采集。试验组穴方:中骼穴,次髎穴、会阳穴。针灸方法:电针。操作方法:嘱患者取俯卧位,取中髎穴、次髎穴与会阳穴,使用75%酒精常规消毒针刺部位。使用13cm规格华佗牌针灸针对中骼穴、次髎穴针刺,要求30度斜刺,进针深度大约12cm;提插加强针感,并要求触电样针感放射至前阴,然后把针挑出少许,将配对电针的电极接在针柄;使用8cm规格华佗牌针灸针对会阳穴针刺,要求局部有酸胀感,电针方法与中、次髎穴相同。电针接好后,将电针仪频率设定为2/15Hz,打开开关,缓慢的将电流强度增大,直至会阴表浅肌可见明显收缩,使患者双足内翻,两髋关节内旋为宜,但不可超出患者的耐受程度。频次和疗程:每日一次,疗程2个月。对照组一穴方:其他穴位(不含八髎和会阳穴)。针灸方法:电针,电针方法同治疗组。频次和疗程:每日一次,疗程2个月。对照组二治疗方法:膀胱和直肠功能训练。频次和疗程:每日一次,疗程2个月。三组基础治疗:肢体康复训练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尿潴留患者实行间断清洁导尿,便秘患者每1-3天进行甘油灌肠剂灌肠一次。3结果45例均完成观察,发生晕针症状0例。三组治疗方法均对脊髓损伤后二便障碍的康复有积极作用,其中治疗后治疗组有2例恢复尿意,有2例非自主漏尿频率改变,治疗组与对照组一有膀胱排空方法改变,三组均有便意恢复,三组均有排便所需时间改变,三组均有排便频率改变;治疗后3个月较治疗后三组尿意均无改变,治疗组有2例便意恢复,治疗组有1例膀胱排空方式改变,治疗组与对照组一有非自主漏尿频率改变,治疗组与对照组一有排便所需时间改变,对照组一与对照组二有排便频率改变。通过以上数据说明电针次髎为主穴方对脊髓损伤后二便障碍患者的尿意和便意恢复、非自主漏尿有明显疗效,对排便时间和排便频率有较好的改善效果,治疗组在便意的恢复、排便所需时间和频率远期效果亦比对照组明显,而ASIA脊髓损伤分级中低级患者康复效果明显优于高级患者。4讨论通过研究此次纳入的45例脊髓损伤患者,发现三组治疗方法均对脊髓损伤后二便障碍的康复有积极作用,其中治疗组患者与两外两组患者相比尿意和便意的恢复效果明显,能较好的改善非自主漏尿的症状和膀胱排空方法,且使排便时间缩短、排便频率改善;治疗组在便意的恢复、排便所需时间和频率远期效果亦比对照组明显。对照组一与对照组二患者症状的改善效果与治疗组相比不明显,其中两组尿意均无恢复,对照组二膀胱排空方法及非自主漏尿频率均无改变。ASIA分级中A级患者尿意及便意均无恢复,膀胱排空方法与非自主漏尿频率均无改变;而D级患者有2例恢复尿意,4例便意有改善,4例有膀胱排空方法改变,2例非自主漏尿频率改变,4例有平均排便时间改变,3例有排便频率改变。由上数据我们得出电针次骼为主穴方对脊髓损伤后二便障碍患者的尿意和便意恢复、非自主漏尿有明显疗效,对排便时间和排便频率有较好的改善效果,而ASIA脊髓损伤分级中低级患者康复效果明显优于高级患者。
杨凯[5](2011)在《隔药灸脐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脊髓损伤(SCI)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尿潴留是脊髓损伤患者面临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脊髓损伤性尿潴留及其引起的肾积水、泌尿系感染以及后期发生的慢性肾功能衰竭不仅严重影响截瘫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是导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研究脊髓损伤性尿潴留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重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西医多治以留置导尿、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而这些治疗不能根本地解决SCI后的尿潴留的问题,并且可对患者机体产生创伤。如何治疗这个并发症仍是难题。所以,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解决脊髓损伤性尿潴留的问题变得十分重要。文献报道中显示针刺治疗、中药内服等有一定疗效,但受技术水平、费用等因素的影响。在祖国传统医学理论基础上,隔药灸脐法把穴位、灸疗及中药的特性结合在一起,对脊髓损伤性尿潴留的患者可起到温阳益气、通关利尿的作用。它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对患者机体无创伤,值得在长期康复中使用。研究目的观察隔药灸脐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预防尿路感染的有效性,为脊髓损伤性尿潴留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为解决脊髓损伤性尿潴留这一难症开创一条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方法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康复科选择符合标准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按住院时间分为治疗组(综合康复训练加隔药脐灸组)与对照组(综合康复训练组)。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两组病例临床疗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例数,并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治疗前两组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例数相比没有显着性意义(P>0.05)。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例数明显减少,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对照组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例数有变化,但经统计学处理没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研究结论与西医学康复训练相比,隔药灸脐法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尿潴留症状、预防尿路感染,是一种操作简便、效果明显、无副作用的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的有效疗法,值得临床使用。
柯丽,沈杰,吴立华[6](2010)在《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治疗》文中指出
霍金[7](2009)在《齐刺电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对比研究,揭示齐刺电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理,为临床上用齐刺电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提高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48例SCI患者以1:1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24例)和西药对照组(24例)。针刺组采取齐刺电针疗法,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其疗效并测定部分患者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依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应用指导”中的疗效分级,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在神经功能及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的恢复上均优于对照组,二者之间差异显着(P<0.05)。结论:齐刺电针疗法能有效促进损伤后中枢神经的功能恢复,对脊髓损伤恢复期患者,特别是不完全性损伤患者瘫痪肢体的恢复疗效显着。
周奎龙,马勇[8](2008)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中西医治疗》文中研究表明
张秦宏[9](2008)在《电针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前后脊髓组织中GFAP表达的变化情况来阐明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机理。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20只,模型组(B组)20只和电针治疗组(C组)20只。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建立SCI模型。治疗采用KWD-808Ⅱ型脉冲电针仪,选择连续密波,频率100Hz,电压9V,在T9~T10和T10~T11棘突间隙旁开距中线3-4mm处取穴,操作时电针仪的二组导线分别上下连接针柄,正极在上,负极在下,然后打开电流输出旋钮,电流输出强度以背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度。每日治疗2次,每次15分钟。最后分别于不同的时间点:术后3d,7d,14d和21d取损伤部位的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蛋白印迹(Western Blot)等方法和光镜技术来检测脊髓组织中的GFAP表达的变化,采用BBB评分方法对各组实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BBB评分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3d,大鼠BBB评分C组优于B组,统计学有显着差异(P<0.05)1w开始,C组大鼠明显优于B组,统计学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但两组评分均低于A组(P<0.01)。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经电针治疗后3d,7d,大鼠C组星形胶质细胞数明显低于B组,统计学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14d后C组星形胶质细胞数仍低于B组,统计学有显着差异(P<0.05),但21d后C组星形胶质细胞数与B组相近,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各组脊髓均有GFAP蛋白表达。B组GFAP蛋白表达呈递增趋势。2w后表达最强,以后逐渐降低,B组表达明显高于A,C组。结论:1.电针能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从而创造了有利于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微环境。因此证明是治疗脊髓损伤的有效手段。2.电针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的恢复,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GFAP的表达而起作用。3.脊髓损伤后2周内可能为修复损伤的一个时间窗口,提示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程凯力[10](2008)在《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48h一氧化氮及钙离子作用的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分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共两篇。第一篇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脊髓损伤的认识及其治疗的进展,主要从中医和西医治疗二方面进行评述。第二篇回顾了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概况。第二部分动物实验目的:探讨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药物组、电针组,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损伤48h后取材。(1)运动联合计分法(CBS)综合评定大鼠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2)测定损伤后血清及损伤局部组织钙离子含量;(3)测定损伤后血清及损伤局部组织一氧化氮含量。结果:损伤48h后,(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和电针组的CBS分值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2)和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的血清和脊髓组织中的钙离子及一氧化氮的含量都显着上升;(3)电针组和药物组血清及脊髓组织中的钙离子和一氧化氮的含量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结论:电针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钙离子及一氧化氮含量,纠正钙超载和一氧化氮所引发的一系列生化反应,来发挥电针对脊髓组织的保护作用。了解电针后钙离子和一氧化氮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对于深入研究电针抗脊髓损伤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性截瘫67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性截瘫67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GF-PI3K/AKT/mTOR轴调节自噬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针刺“夹脊穴”干预大鼠脊髓损伤尿潴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 综述 脊髓损伤及脊髓损伤尿潴留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电针顶颞前斜线对截瘫下肢肌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受试对象的来源 |
1.2 受试对象的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设计类型与原则 |
2.2 研究流程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分析 |
2.6 依从性评价 |
2.7 安全性评价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3.3 两组治疗前各变量基线状况分析 |
3.4 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
3.5 两组组间比较 |
3.6 病例脱落情况 |
4 依从性分析 |
5 安全性分析(不良事件分析) |
6 讨论 |
6.1 传统中医对截瘫的认识 |
6.2 现代医学对截瘫的认识 |
6.3 受试者的选择 |
6.4 针灸治疗方案的选择 |
6.5 观察指标的选择 |
6.6 疗效分析 |
6.7 机理探讨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运动功能评分评定记录表 |
附件3: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 |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3)硬膜外脊神经根吻合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应用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尸体标本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解剖与测量方法 |
2.2 脊神经免疫组化染色 |
2.3 神经纤维计算机计数 |
2.4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电针次髎为主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 ——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脊髓损伤后二便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脊髓损伤的定义、危害及流行病学研究 |
2. 神经源性膀胱 |
3. 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脊髓损伤后二便障碍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
1. 中医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
2. 中医对下泌尿道症状的认识 |
3. 中医对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认识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临床治疗方法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隔药灸脐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一、一般资料 |
(一) 病例选择 |
(二) 一般情况 |
二、研究方法 |
(一) 治疗方法 |
(二) 主要观察指标 |
(三) 疗效标准 |
(四) 统计学处理方法 |
三、治疗结果 |
(一) 治疗后两组残余尿量的变化 |
(二) 治疗后尿常规白细胞阳性例数的比较 |
(三)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
(四) 治疗组疗效与脊髓损伤程度的关系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详细摘要 |
(6)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脊髓损伤膀胱功能分类 |
1.1 按Nesbit分类法 |
1.2 按Bors分类法 |
1.3 按Yongchi分类法 |
2 脊髓损伤并发症 |
2.1 泌尿系感染 |
2.2 膀胱内沉积物 |
2.3 肾积水 |
2.4 膀胱结石 |
2.5 膀胱出血 |
3 康复防治方案 |
(7)齐刺电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中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
(一) 古代医家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家对脊髓损伤的认识和治疗 |
二、现代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
(一) 病理机制 |
(二) 脊髓损伤的诊断标准 |
(三) 治疗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 研究对象及分组 |
(二) 脊髓损伤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二、治疗方法 |
三、疗效评定标准 |
四、数据记录与统计学分析 |
讨论 |
一、选穴依据 |
二、解剖学基础 |
三、临床疗效分析 |
四、齐刺电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的机理讨论 |
1.电针或电场疗法对神经细胞的轴突生长的促进作用 |
2.电针对伤区脊髓组织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 |
3.夹脊电针对伤区脊髓组织血栓素A_2(TXA_2)含量的影响 |
刺电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的注意事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8)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中西医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治疗 |
1.1 非手术方法 |
1.1.1 导尿术: |
1.1.2 神经药理学治疗: |
1.1.3 麻醉技术: |
1.1.4 辅助方法: |
1.1.5 外部集尿装置: |
1.1.6 生物反馈技术: |
1.2 外科治疗 |
1.2.1 膀胱出口手术: |
1.2.2 阴部神经, 骶神经切断术: |
1.2.3 可植入性膀胱刺激装置: |
1. 2.4 腰骶神经的桥接术: |
2 中医药方法 |
2.1 中药治疗: |
2.2 针灸治疗: |
2.3 其他治疗方法: |
(9)电针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现代医学对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进展 |
1.脊髓的组织解剖及生理结构 |
2.脊髓损伤后病理学改变 |
3.脊髓损伤的机制 |
4.脊髓损伤的治疗 |
二.中医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
1.病因病机 |
2.治则 |
3.治法 |
三.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 |
1.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 |
2.电针刺激神经干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 |
3.脊髓针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 |
4.综合疗法 |
5.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合并症的进展 |
四.前景展望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组织中的GFAP表达变化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实验二 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中的GFAP表达变化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讨论 |
1.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的机理 |
2.电针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以及可能的机理探讨 |
3.脊髓损伤后GFAP在脊髓中的表达及与电针治疗的关系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48h一氧化氮及钙离子作用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综述一 脊髓损伤治疗的进展 |
1. 中医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
1.1 对脊髓损伤症状的认识 |
1.2 对脊髓损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西医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
3. 脊髓损伤的治疗 |
3.1 脊髓损伤的中医治疗 |
3.1.1 针灸治疗 |
3.1.2 推拿加功能训练 |
3.1.3 中药治疗 |
3.2 脊髓损伤的西医治疗 |
3.2.1 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
3.2.2 脊髓损伤的移植治疗 |
3.2.3 基因治疗 |
3.2.4 生物材料的应用 |
3.2.5 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电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研究 |
1. 临床治疗 |
1.1 截瘫症 |
1.2 疼痛 |
1.3 痉挛 |
1.4 泌尿系统疾病 |
1.5 小结 |
2. 实验研究 |
2.1 电流的作用 |
2.2 血流量和最佳治疗时间 |
2.3 脊髓诱发电位 |
2.4 对脊髓损伤后微环境的影响 |
2.5 对神经再生的影响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造模 |
1.3 治疗 |
2. 运动联合计分法评价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行为学的研究 |
2.1 运动联合计分法(combined behavioral scores ,CBS) |
2.2 统计方法 |
2.3 CBS计分结果 |
3. 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血清中和局部组织内钙离子含量的研究 |
3.1 仪器和药品 |
3.2 钙离子测定方法 |
3.3 统计方法 |
3.4 结果 |
4. 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血清中和局部组织内 NO含量的研究 |
4.1 仪器和药品 |
4.2 动物灌注固定与取材 |
4.3 数据处理方法 |
4.4 结果 |
第三部分 分析和讨论 |
1. 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及神经功能的评价 |
1.1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制备 |
1.2 脊髓损伤动物神经功能的评定 |
1.3 脊髓损伤实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2. 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血清和脊髓钙离子含量的影响 |
3. 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血清和脊髓NO含量的影响 |
4. 钙离子和一氧化氮在脊髓损伤中的相互关系 |
5. 结论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性截瘫67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GF-PI3K/AKT/mTOR轴调节自噬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针刺“夹脊穴”干预大鼠脊髓损伤尿潴留的影响[D]. 李格格.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电针顶颞前斜线对截瘫下肢肌力的影响[D]. 秦慧慧.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3]硬膜外脊神经根吻合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应用解剖研究[D]. 周晓吉. 南京医科大学, 2014(03)
- [4]电针次髎为主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 ——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D]. 李小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5]隔药灸脐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疗效研究[D]. 杨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1)
- [6]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治疗[J]. 柯丽,沈杰,吴立华. 安徽医学, 2010(03)
- [7]齐刺电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D]. 霍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8]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中西医治疗[J]. 周奎龙,马勇.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8(09)
- [9]电针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秦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11)
- [10]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48h一氧化氮及钙离子作用的机理研究[D]. 程凯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