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险勘查投资的性质考察与机制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玉[1](2020)在《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资源形势的不断变化,世界各国围绕着全球资源控制权进行着激烈博弈,部分国家则制定实施了相应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资源供求形势的不断变化,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及配套措施体系,在高效开发利用海外资源的过程中成效显着。在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组成的良性互动机制下,日本政府主导的海外资源开发支援体系发挥着对内稳定资源供给、保证资源安全,对外增强日本资源开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影响,这对于中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及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近年来,中国资源开发国际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以石油、天然气为主,逐步扩展到了煤炭、电力、风能、生物质燃料、核能、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国家恶意狙击、资源民族主义影响以及国际资源市场剧烈波动的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了特点鲜明、成效显着的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作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投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外交理论、国际地缘政治理论为支撑,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特征、实施过程及体系构成,重点研究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经济、外交、技术等措施,并通过评价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措施的成效,总结其经验,并对我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简要回顾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形成历程,系统梳理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及战略体系实施现状,分析得出,日本获取海外资源的形式从单纯购买,逐渐转变为融资开发、合作开发及自主开发,且自主开发比率在不断上升,在战略布局上通过几十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动和政策演变,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海外资源布局,其海外资源的开发和并购遍布世界各大洲。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经过形成、确立、完善阶段,目前已形成扶持领域全面无缝隙、扶持力度强;政府引领、行政法人协调、企业组织实施,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资源外交全方位的战略体系特点。(2)重点探讨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分析得出,作为组织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加强各参与机构的内部协作;作为经济措施,具体包括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等财政援助措施,投融资、债务担保等金融援助措施,实施备用金制度、税费特别扣减制度、税收抵免制度、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等税收援助措施,以及设立资源能源综合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保险援助措施;作为外交措施,包括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实施发挥技术、产业优势的资源外交策略,以及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加强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作为技术措施,包括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实施技术支持与咨询及技术人才培养,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以及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3)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理性评估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研究证明,推进措施的有效实施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提升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在提高资源开发效率方面,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得出的结果是,在总效率分析上,1995、2005、2012这三个年份效率最高,此外,从2013年到2018年也体现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资源产出的增加比例是大于政府的投入增加比例,即政府的政策措施达到了提高资源开发效率的效果,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中也可以发现除了2016年之外,其它年份都表现出较高水平。(4)借鉴日本海外资源战略推进措施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海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建议。建立一套包括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有效联动的海外资源开发国际化战略体系,以政府牵头做好开发前期合作关系的确立,做好人力资本、技术安全、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保障;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海外资源开发活动,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除产业链上的行政垄断现象,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资源开发企业的公关能力建设,加强与资源国的深度合作,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做好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张津伟[2](2019)在《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及产业生态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中矿资源作为我国最早成规模“走出去”的地勘企业,自1999年至今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在此期间,公司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堪称我国地勘行业国际化“最佳实践”企业之一。论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企业演化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阶段特征、战略绩效、成功要素、演进机理以及产业生态优化等问题展开研究。论文取得成果如下:(1)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三个阶段依次递进,表现出相应的阶段特征:第一阶段特征为“借船出海”、专一化战略和“打工者”地位;第二阶段特征为实施纵向一体化和同心多元化战略;第三阶段特征为实施跨领域相关多元化战略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中矿资源三个阶段战略均取得了较好的绩效,这些绩效分别表现为财务绩效、市场绩效、产业生态绩效等。中矿资源三个阶段战略的成功,既取决于高管团队的内在特质,又取决于企业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环境机会的匹配,以及高管团队在动态中对于战略决策、战略行动、战略绩效的有效掌控。(2)对于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的演进机理,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要素的逻辑过程,即在内外动因推动下,高管团队对于内部资源能力、外部机会以及企业愿景使命建立正确认知,组织通过利用式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实现能力重塑,进而有效推进资源整合和战略转型升级。实施战略转型升级,需要通过“三因素”耦合机制、启动-响应机制、内外协同机制、动态调适机制、评估修正机制以及奖惩机制来实现。(3)在系统分析中矿资源产业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其产业生态优化的措施建议,并提出了以卡普兰等关于平衡积分卡和战略地图的思想作为中矿资源核心竞争力培育引导体系的建议。论文研究成果对于深化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对于中矿资源及类似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张瑞[3](2018)在《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矿产勘查融资平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业是国家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近些年来伴随着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全球矿业领域进入低迷时期,行业亏损突显,矿业资本严重缩水;我国矿业产业也陷入了重重困境,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便是矿产企业融资困难,尤其是中小型矿产企业勘查融资十分困难。目前,传统的银行贷款或是国家财政主导的融资渠道无法满足现有矿产企业风险勘查的融资需求,矿产勘查融资成为了制约我国矿产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矿产企业勘查融资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我国矿产企业勘查融资困难的缘由,基于矿产勘查融资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将二者有机结合,创新探索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矿产勘查融资模式,构建互联网时代矿产企业勘查融资的有效技术途径。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和进展:1、将互联网金融引入到矿产企业勘查融资领域,提出以互联网金融助力矿产勘查融资的思路,拓宽了现代矿业融资问题的研究视角。2、根据矿产勘查融资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助力矿产勘查融资的可行性;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可以起到分担矿产勘查融资风险的作用。研究提出,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矿产勘查股权融资,可以作为互联网勘查融资的实施途径;并进一步探讨了互联网勘查股权融资的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3、基于矿产勘查融资和互联网金融面临的多重风险问题,系统论述了互联网金融应用于矿产勘查融资的潜在风险,揭示了互联网勘查融资风险管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研究提出,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金融实施矿产勘查融资风险管控的有效技术途径。4、依托区块链技术,创新性地建立了互联网勘查融资风险管控的“矿业企业可信勘查融资平台”技术框架,并进一步设计了基于区块链存证技术的资质认证管理子系统、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的项目预算和供应链编制管理子系统、基于区块链共享账本技术的项目融资管理子系统、基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技术的项目执行管理子系统,论述了互联网勘查融资平台的业务流程。
刘月平[4](2017)在《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发展路径 ——基于资本配置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速趋缓致使资源需求疲软,矿业勘查投资乏力。整体而言,矿业勘查行业已步入下行周期。受全球形势的影响,我国矿产勘查资本投入下降难以避免。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之下,稳定矿产勘查行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持续的矿产勘查资金投入,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本配置功能,高效利用有限的投资资本。然而,改革开发以来,尽管国内资本市场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但是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缺失,已成为制约矿产勘查行业发展的瓶颈。在当前较为困难的经济形势下,充分探讨发展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原因和具体路径,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理解矿产勘查资本市场重要性的关键是认识其在矿产勘查资本配置中的重要性。为此,本文首先从资本配置效率的研究出发,采用Wurgler(2000)的方法对我国2003至2012年间矿产勘查投资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行了整体估计。并进一步从地区差异和时间演变两个维度对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展开了系统检验。研究发现我国矿产勘查投资整体资本配置效率较低,而且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对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的分别分析,本文发现矿业勘查资本配置效率低效的重要原因在于政府的扭曲性投资过度,而有效率的企业投资相对缺乏。尤其是,通过考察地区金融发展规模和资本市场发展程度对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本文发现金融发展和资本市场在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这为我们加大力度发展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正面证据。资本配置效率已被证明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在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的诸多因素中,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尤为重要。因此,我国应着力发展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有效提高矿产勘查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而提高促进矿业行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本文的另一重点内容是仔细比较了国外矿业大国发展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成熟经验,并对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历史沿革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分析了我国矿产勘查发展所面临的障碍和机遇,并对发展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邵风雨[5](2016)在《风险勘查企业融资模式探讨》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受此影响,矿产品价格大幅下滑,矿产勘查投资下降,风险勘查企业出现了融资难的状况。因此,系统梳理国内外风险勘查融资模式,并为风险勘查企业提供几点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我国风险勘查企业融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了风险勘查融资的主要模式和不同勘查阶段适用的融资模式;其次,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国内外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的各自特点;最后,提出了针对风险勘查企业融资的建议。
史丽薇[6](2015)在《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投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矿产资源需求的大幅攀升。鉴于之前大量的开采导致矿产资源储量直线下降,甚至有的矿产资源严重依靠进口。为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需要加大矿产勘查投入力度。当然矿产勘查投资的健康运行离不开有效的机制调节。于是本文对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投资机制展开研究。基于矿产资源勘查与风险投资理论,本文将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投资行为与一般风险投资做了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投资与一般风险投资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根据一般风险投资的普遍运行程序及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投资特有的运行条件及特点,对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理进行分析;以矿产勘查投资主体客体、融资方式等为着力点,分析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投资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借鉴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等国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投资的成功经验,提出利于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投资须以完善的运行机制作为保障,以发达的矿业资本市场为依托,以创新的矿产勘查风险投资形式为支撑。更需要政府、矿产勘查企业等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共同促进。
于文松,张姗,廖昌溪,陈果,姜维明[7](2013)在《固体矿产地质考察的任务与工作方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投资者在矿业领域投资增多,矿产资源项目地质考察成为重要工作,其工作方法需要加强研究和规范化。结合多年来固体矿产项目地质考察方面的工作经验,提出固体矿产项目考察为涉及固体矿产勘查与开发各个工作阶段的综合性地质勘查工作的观点,提出固体矿产地质考察工作的对象分类和工作阶段步骤划分,论述考察工作的任务、内容与方法,指出考察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力图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固体矿产地质考察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使固体矿产地质考察工作能够为矿业项目投资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同时,提出几点关于获取矿产资源项目要领的看法。
王伟[8](2013)在《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了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就必须实施矿产资源全球战略,将矿业“走出去”纳入国家战略体系。这意味着,以地质勘查和矿产勘查为主要业务的地勘单位,以及从事矿产勘查业务的其他矿业企业,必须承担起“走出去”这一国家性的战略任务。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也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也就是推进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进程和水平。目前,我国对外矿产勘查业务已开始形成独立市场,但行业内企业普遍存在整体规模偏小、单打独斗、急功近利等制约因素。而且,由于历史的和体制的等方面原因,与其他企业相比,我国矿产勘查企业有着自身的特点,这类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比其他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这些挑战的成功应对,既依赖于政府的战略规划和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以及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也依赖于企业自身战略管理能力的提升和行业互助合作机制的完善。当前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理论研究总体上落后于实践,因此,系统而深入地对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进行研究,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国家“走出去”战略实施的背景和国家资源安全战略目标,主要围绕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机遇、“走出去”的重点区域及目标国选择、“走出去”现状及问题、“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规划、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和行业协作、企业发展等内容展开研究,以形成关于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比较系统化的认识。包括绪论和研究总结,全文结构分为七个部分。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和得到的基本结论如下:(1)从理论上论述了经济全球化、资源跨国配置与企业战略调整之间的关联机制和耦合原理。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和时代特征,如何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中找准位置,发挥比较优势,走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化和国际化之路,是国内企业包括资源勘查企业必须适应和努力攻克的重要课题。矿产勘查企业在“走出去”和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战略导向和企业定位,进行科学的战略分析,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2)考察和分析了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外部环境与战略机遇。作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种关键要素,矿产资源跨国配置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世界工业中心也在不断转移,新兴大国不断崛起,未来矿产资源配置预计将向亚洲倾斜,亚洲将成为继欧洲、美洲之后的另一个全球矿产资源配置与消费中心。受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当前全球矿业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这对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形势将对中国等发展中矿业大国有利。由于国内巨大的资源需求市场和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强势推动,预计未来十多年是我国矿产勘查等矿业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战略机遇期。(3)对目标国矿业投资环境评价及分类展开了研究。对外矿产勘查投资需要在全面深入掌握国外矿业投资环境的基础上,对目标国投资环境进行评价、比较和分类,科学确定“走出去”的重点区域和投资目标国,并需要做出极其复杂和多层次、精细的量化决策。就全球而言,矿业投资环境水平处于第一层次的国家依次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处于第二层次的主要是欧洲国家;处于第三层次的则是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矿产勘查开发企业“走出去”的目标区域选择,应该重视我国周边国家以及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的非洲国家,这些国家具有较大的矿业投资潜力。(4)考察了矿产勘查、矿产勘查企业的特点,以及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现状及面临的困境。矿产勘查具有投入大、风险高等特点,而矿产勘查又是矿业开发的先行和必要阶段。自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以中国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铝业和内蒙古地矿局等为代表的我国矿产勘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矿业投资业务,取得了突出成效,矿业“走出去”格局初步形成。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我国矿产勘查企业在“走出去”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尤其是企业急功近利、服务保障体系欠缺、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影响或者制约着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不利于国家矿产资源全球化战略的实施,也不利于国家资源安全战略体系的保障建设。(5)研究了推进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基本对策。我国矿产勘查等矿业企业“走出去”战略也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当前,为了突破国内企业境外矿业投资和国际化战略面临的困境,进一步推进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需要在借鉴国外企业“走出去”经验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采取对策措施:一是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完善“走出去”政策、资金和服务保障体系;二是要从行业协作的角度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组建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联盟,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组织;三是要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加强内功修炼,明确战略导向,增强战略管理能力。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视角的新意。虽然企业“走出去”不是一个新问题,但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却是一个新的研究主题。矿产勘查企业有其特殊的体制背景和现实困境,在其国际化战略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因此,选题与立意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和创新之处。(2)研究框架、研究思路的新意。论文结合矿产勘查企业特殊的体制背景和现实困境,从外部环境、目标区域选择和企业战略管理层面,综合论述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整体而言,该研究框架与思路具有一定的新颖之处。(3)在成果的应用性方面,该研究成果既可以为政府制定有效的资源型企业“走出去”战略及政策提供积极的启示,也可以为矿产勘查企业的“走出去”路径提供参考和借鉴,因而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当然,本文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对我国矿产勘查等矿业企业“走出去”的动因进行实证调查、理论重构和验证,将是作者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张虹[9](2013)在《H局国外勘查项目资金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资源供求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实现资源配置全球化,贯彻落实矿产资源开发“走出去”战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于2010年颁布《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众多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借助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从事矿产资源风险勘查和开发。国外勘查项目相对于其他海外投资项目,除面临市场风险、投资环境风险,还面临这一行业特有的地质风险。在项目资金组成上,除国家财政专项补助资金,还有专项资金申请单位自筹配套资金,因此资金管理面临的环境和条件更为复杂。随着国外勘查项目实施,项目资金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配套资金融资结构不合理,资金控制、管理难度大,资金使用效果缺乏科学评价办法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国外勘查项目资金的安全和高效使用。因此,研究国外勘查项目资金管理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对于提高国外勘查项目资金的风险控制能力,规范项目资金管理,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果,促进国外勘查项目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H局国外勘查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国外勘查项目资金管理的现状,并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控制风险大,预算管理不落实,信息不对称。通过采用国际比较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研究了项目融资对降低资金风险,解决配套资金融资问题的可行性;探讨了国外勘查项目资金管理有效组织模式;提出编制项目资金执行预算以解决预算管理难于落实的难题;从机构设置、控制活动和信息沟通方面提出完善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引入平衡计分卡原理设计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探讨从财务、业务流程、顾客三个维度对资金使用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郑洪涛[10](2011)在《河南省地质勘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地质勘查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服务行业,河南地质勘查业已有50年历史,地质勘查业的主体是四大国有地勘局。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河南省地勘单位的项目建设、能力建设、队伍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但困扰地勘单位发展的“三个基本未变”依然存在,即事业单位的性质基本未变;队伍格局基本未变;必须依靠地质事业费和对外创收方能维持队伍生存发展的供养模式基本未变。在新形势下,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宏伟战略要求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要求将单纯找矿型转变为社会服务型地质调查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需要地质工作的全面支持。城市化进程加快,要求减轻地质环境的压力等,都为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商业化地质工作也因社会对资源的刚性需求而急需加强和规范化,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总结河南省地勘行业三十年来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科学规划地勘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论文采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本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系统分析了河南省地质勘查工作现状,河南省地勘业面临的发展形势,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包括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矿产资源勘查、城市发展规划、水工环地质工作、地质遗产保护和“旅游立省”、数字国土工程等六个方面的需求。研究了河南省地质勘查工作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深刻总结了河南省地勘行业三十年来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根据国家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的宏观指导政策和管理措施,结合河南省地质勘查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区域性分布、产业结构、队伍建设、行业重点、企业分析等方面,研究提出了河南省地质勘查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方法和改革方案。并从以下七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河南省地勘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①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②体制机制创新;③人才战略;④培育风险勘查资本市场;⑤勘查开发一体化;⑥实施“走出去”战略;⑦地勘文化创新。
二、风险勘查投资的性质考察与机制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险勘查投资的性质考察与机制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基本内容和框架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1.5.2 主要不足 |
第2章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和理论基础 |
2.1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 |
2.1.1 资源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
2.1.2 海外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及形式 |
2.1.3 资源外交的概念界定 |
2.2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 |
2.2.2 国际投资理论 |
2.2.3 资源外交理论 |
2.2.4 国际地缘政治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背景及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
3.1 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 |
3.1.1 对海外资源依赖度不断加大 |
3.1.2 海外资源开发面临新的挑战 |
3.2 战后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
3.2.1 战后30年海外资源开发情况 |
3.2.2 20世纪90年代之后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
3.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布局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确立及实施现状 |
4.1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
4.1.1 1950~1960年代:探索阶段 |
4.1.2 1970~198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 |
4.1.3 1990年代:确立阶段 |
4.1.4 21世纪后:完善阶段 |
4.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特点 |
4.2.1 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体系 |
4.2.2 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和企业三者良性互动体系 |
4.2.3 全方位资源外交体系 |
4.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现状 |
4.3.1 在中东地区的实施现状 |
4.3.2 在非洲地区的实施现状 |
4.3.3 在其他地区的实施现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措施 |
5.1 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 |
5.1.1 领导机构 |
5.1.2 服务机构 |
5.1.3 推进机构 |
5.1.4 执行机构 |
5.2 加强各职能机构的内部协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济措施 |
6.1 财政政策措施 |
6.1.1 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 |
6.1.2 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 |
6.2 金融政策措施 |
6.2.1 金融政策的具体内容 |
6.2.2 金融政策的具体成果 |
6.3 税收政策措施 |
6.3.1 实施备用金制度 |
6.3.2 实施税费特殊减免制度 |
6.3.3 实施税费抵扣制度 |
6.3.4 实施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 |
6.4 保险政策措施 |
6.4.1 设立海外事业资金贷款保险 |
6.4.2 设立海外投资保险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外交措施 |
7.1 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 |
7.1.1 以加强高层往来为引领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
7.1.2 以技术资金援助为手段树立良好国家友好形象 |
7.1.3 积极利用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开发空间 |
7.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外交措施的效果 |
7.2.1 中东地区资源开放程度及合作模式 |
7.2.2 日本在中东地区的资源外交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技术措施 |
8.1 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 |
8.1.1 石油天然气资源 |
8.1.2 金属矿产资源 |
8.2 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 |
8.2.1 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
8.2.2 金属矿物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
8.2.3 煤炭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
8.3 技术支持及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
8.3.1 技术支持 |
8.3.2 开放技术中心实验室 |
8.3.3 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
8.4 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与人才培养 |
8.4.1 提供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 |
8.4.2 实施技术转移 |
8.4.3 举办产油气国技术人员研修 |
8.4.4 向资源国提供资源信息 |
8.4.5 提供专门面向海外的技术教材 |
8.5 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
8.5.1 采取节能激励政策 |
8.5.2 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 |
8.5.3 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 |
9.1 资源开发权益方面的成效 |
9.1.1 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 |
9.1.2 提高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 |
9.1.3 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 |
9.2 资源开发效率方面的成效 |
9.2.1 模型与方法介绍 |
9.2.2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收集 |
9.2.3 结论与分析 |
9.3 本章小结 |
第10章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
10.1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验教训 |
10.1.1 经验 |
10.1.2 教训 |
10.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
10.2.1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 |
10.2.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
10.3 积极推进中国海外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
10.3.1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
10.3.2 行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
10.3.3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
10.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及产业生态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 |
1.1.2 矿产资源全球性的多元化配置与优势互补 |
1.1.3 海外资源勘查的重要性 |
1.1.4 中矿资源成功之路经验总结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科学问题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完成的工作量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资源勘查型企业 |
2.1.2 国际化战略 |
2.1.3 产业生态 |
2.2 基础理论 |
2.2.1 资源基础理论 |
2.2.2 经济学的企业演化理论 |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2.4 资源产业经济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关于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研究 |
2.3.2 关于企业战略演化的研究 |
2.3.3 关于企业战略演进效应的研究 |
2.3.4 关于资源勘查型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研究 |
2.4 小结 |
3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实践案例描述 |
3.1 案例调研 |
3.2 中矿资源“走出去”背景 |
3.3 起步期:“借船出海”与技术服务立足 |
3.4 第二阶段:纵向延伸、优化组合 |
3.5 第三阶段:跨域发展、并购转型 |
4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阶段特征及其成效 |
4.1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阶段特征分析 |
4.1.1 第一阶段特征(1999~2006) |
4.1.2 第二阶段的特征(2007~2015) |
4.1.3 第三阶段的特征(2016 至今) |
4.2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的成效分析 |
4.2.1 第一阶段战略绩效评价 |
4.2.2 第二阶段战略绩效评价 |
4.2.3 第三阶段战略绩效评价 |
4.3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成功实践的要素分析 |
4.3.1 第一阶段战略成功实践的过程要素分析 |
4.3.2 第二阶段战略成功实践的过程要素分析 |
4.3.3 第三阶段战略成功实践的过程要素分析 |
4.3.4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成功实践的关键要素 |
4.4 小结 |
5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过程机理分析 |
5.1 分析的逻辑框架 |
5.2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的动因分析 |
5.2.1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的宏观环境分析 |
5.2.2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的行业环境分析 |
5.2.3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的内部环境分析 |
5.2.4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的动因机理分析 |
5.3 高层管理团队认知分析 |
5.3.1 对于公司外部机会与威胁的认知 |
5.3.2 对于公司内部环境——资源和能力的认知 |
5.3.3 对于公司愿景、使命和目标的认知 |
5.4 中矿资源的组织学习分析 |
5.4.1 中矿资源的利用式学习 |
5.4.2 中矿资源的探索式学习 |
5.5 中矿资源的能力重塑和资源整合分析 |
5.5.1 中矿资源的能力重塑 |
5.5.2 中矿资源的资源整合 |
5.6 中矿资源战略转型升级的实施分析 |
5.7 小结 |
6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中的产业生态优化 |
6.1 中矿资源产业体系基本构成分析 |
6.1.1 中矿资源产业体系演进的三个阶段 |
6.1.2 中矿资源产业链演进的三个阶段特征 |
6.2 中矿资源产业运行发展的支撑体系分析 |
6.2.1 中矿资源的战略与组织结构 |
6.2.2 中矿资源的组织制度与文化 |
6.2.3 中矿资源的组织资源与外部网络 |
6.3 中矿资源产业运行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
6.3.1 产业体系本身存在的不足 |
6.3.2 产业支撑体系存在的不足 |
6.4 中矿资源产业生态体系优化的主要措施 |
6.4.1 优化产业布局 |
6.4.2 健全支撑体系 |
6.5 目标国和战略区位选择 |
6.5.1 基于因子分析法对目标国的选择 |
6.5.2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目标国战略区位的选择 |
6.6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
6.6.1 认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
6.6.2 认识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
6.6.3 中矿资源核心竞争力培育体系构建 |
6.7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成果的学术贡献与实践价值 |
7.2.1 研究成果的学术贡献 |
7.2.2 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 |
7.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个人简介 |
附录二 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调研提纲 |
附录三 中矿资源经理层访谈提纲 |
附录四 中矿资源目标国及战略区位选择分析 |
1 中矿资源战略目标国及战略区位选择实践 |
2 目标国选择分析 |
3 中矿资源目标国战略区位选择分析 |
(3)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矿产勘查融资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矿产企业风险勘查融资情况 |
2.1 研究背景 |
2.2 国际矿产企业的风险勘查融资模式现状分析 |
2.3 国内矿产企业风险勘查融资概况 |
2.4 分析我国矿产勘查融资困难的原因 |
第3章 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矿产勘查融资分析 |
3.1 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概念 |
3.2 互联网金融助力矿业风险勘查融资的优势 |
3.3 互联网金融助力勘查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
3.4 互联网金融助力勘查融资的实施途径分析 |
3.5 互联网风险勘查融资的金融风险分析 |
第4章 理论研究及区块链技术介绍 |
4.1 互联网金融风险相关经济学理论研究 |
4.2 区块链技术的概念及发展状况 |
第5章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可信互联网矿产勘查融资平台构建 |
5.1 建立“可信矿业企业勘探融资平台”的原则 |
5.2 设计概要 |
5.3 设计思想 |
5.4 可信矿业企业勘探融资平台架构 |
5.5 四大关键子系统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6.2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个人简历 |
(4)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发展路径 ——基于资本配置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研究 |
1.3.2 资本配置效率研究 |
1.4 主要内容 |
1.5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6 主要创新点 |
2 矿产勘查基本属性 |
2.1 矿产勘查的阶段性 |
2.2 矿产勘查的经济特征 |
2.3 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概念简析 |
2.4 全球矿产勘查形势简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国内矿产勘查现状分析 |
3.1 中国矿产勘查投资水平及结构解析 |
3.2 中国矿产勘查投资区域分布 |
3.3 中国矿产勘查的劳动力投入 |
3.4 中国矿产勘查的产出分析 |
3.5 中国矿产勘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4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的理论分析 |
4.1 新古典世界的资本配置理论 |
4.2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理论的特殊性 |
4.3 中国矿产勘查资本配置的特殊背景 |
4.4 资本配置效率测度理论 |
4.5 本章小结 |
5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与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 |
5.1 Wurgler(2000)方法、变量与数据 |
5.1.1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估算变量 |
5.1.2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估算数据 |
5.2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 |
5.2.1 初步统计分析 |
5.2.2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的总体估计 |
5.2.3 不同属性投资的资本配置效率 |
5.2.4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的地区差异 |
5.2.5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的时间演变 |
5.3 资本市场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国际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比较研究 |
6.1 国际矿产勘查融资阶段比较 |
6.2 国际矿产勘查融资方式比较 |
6.3 国际矿产勘查融资中的资本市场 |
6.4 国际主要矿业资本市场的发展比较 |
6.5 案例分析:加拿大矿业资本市场发展经验 |
6.6 本章小结 |
7 中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及其发展路径探索 |
7.1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概况 |
7.2 中国矿业资本市场的制度演进 |
7.3 中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试验田:北矿所与天矿所 |
7.4 中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发展路径 |
7.4.1 发展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障碍 |
7.4.2 发展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机遇 |
7.4.3 发展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建议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本文结论 |
8.2 本文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风险勘查企业融资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风险勘查企业融资现状 |
1.1 融资方式多元化 |
1.2 投资主体扩大化 |
1.3 资金来源多样化 |
2 风险勘查企业融资模式分析 |
2.1 主要风险勘查融资模式分析 |
2.1.1 银行贷款 |
2.1.2 合资合作勘查 |
2.1.3 私募股权投资 |
2.1.4 项目融资 |
2.1.5 发行债券 |
2.1.6 上市融资 |
2.2 不同勘查阶段的融资模式分析 |
2.2.1 预查、普查阶段 |
2.2.2 详查、勘探阶段 |
3 国内外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分析 |
3.1 国内风险勘查资本市场 |
3.2 国外风险勘查资本市场 |
3.2.1 国外主要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概况 |
3.2.1. 1 多伦多证券交易所 |
3.2.1. 2 伦敦证券交易所 |
3.2.1. 3 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 |
3.2.1. 4 纽约证券交易所 |
3.2.2 国外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的特点 |
(1)风险勘查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往往是小额、多次的融资。 |
(2)风险勘查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方式往往为私募融资。 |
(3)风险勘查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审批效率较高。 |
4 针对风险勘查企业融资的建议 |
4.1 采取多层次的风险勘查融资模式 |
4.2 实行勘查项目分类管理,采用不同的融资模式 |
4.3 加强与专业化中介机构间的联系 |
(6)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投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投资理论 |
2.1 风险投资概述 |
2.1.1 风险投资含义 |
2.1.2 风险投资运行过程 |
2.2 商业性矿产勘查概述 |
2.3 一般风险投资与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投资对比 |
2.4 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投资机理分析 |
2.4.1 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理 |
2.4.2 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投资要素 |
第三章 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投资机制现状 |
3.1 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融资机制运行现状 |
3.1.1 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资金来源构成情况 |
3.1.2 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的发展情况 |
3.1.3 国外风险勘查专项资金 |
3.1.4 矿业信托发展情况 |
3.2 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选择机制运行现状 |
3.2.1 商业性矿产勘查储量变化情况 |
3.2.2 商业性矿产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 |
3.2.3 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潜力分析 |
3.2.4 商业性矿产勘查探矿权发展情况 |
3.2.5“走出去”境外勘查投资现状 |
3.3 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治理机制运行现状 |
3.4 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退出机制运行现状 |
第四章 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投资机制存在的问题 |
4.1 融资机制问题及原因 |
4.1.1 融资渠道单一 |
4.1.2 中小型矿业企业融资困难 |
4.1.3 矿业投资机构缺乏,风险勘查投资基金欠缺 |
4.1.4 境外风险勘查专项资金投向不明晰、监管不到位 |
4.2 选择机制存在问题及原因 |
4.2.1 项目选择偏差大 |
4.2.2 境外矿产勘查投资问题严重 |
4.3 治理机制现存问题及原因 |
4.3.1 经营管理形式单一 |
4.3.2 矿业中介机构不健全 |
4.3.3 矿业信托骤冷骤热弊端 |
4.4 退出机制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五章 国外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投资机制经验借鉴 |
5.1 私募融资模式 |
5.2 可抵税流转股票融资模式 |
5.3 产、学、研结合的投资模式 |
5.4 合伙合资经营投资模式 |
第六章 完善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投资机制对策建议 |
6.1 完善融资机制 |
6.1.1 完善政策与法律措施 |
6.1.2 完善矿产勘查资本市场 |
6.2 完善选择机制 |
6.2.1 加强政府的有效引导 |
6.2.2 提高矿产勘查企业综合素质 |
6.3 完善治理机制 |
6.3.1 发展多元化的矿产勘查企业运营管理模式 |
6.3.2 明晰权责,建立政、产、学、研联合研究中心 |
6.4 完善资金退出机制 |
6.4.1 完善探矿权转让市场 |
6.4.2 建立多元化退出渠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7)固体矿产地质考察的任务与工作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固体矿产地质考察的对象与任务 |
1.1 固体矿产地质考察的对象分类 |
1.2 固体矿产地质考察的任务 |
2 固体矿产地质考察的工作步骤 |
2.1 信息资料收集和分析 |
2.2 初步现场考察 |
2.3 详细地质考察 |
3 固体矿产地质考察的内容与方法 |
3.1 广泛收集资料, 分析成矿条件 |
3.2 地表踏勘与采样 |
3.3 坑道调查与采样 |
3.4 钻孔岩芯观测、检查与采样 |
3.5 物化探 |
3.6 勘查工程 |
3.7 外围与民间调查 |
4 考察报告的编写 |
5 结语 |
(8)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国外 |
1.2.2 国内 |
§1.3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础 |
§2.1 企业国际化及其解释 |
2.1.1 企业国际化 |
2.1.2 比较优势 |
2.1.3 区域与竞争 |
2.1.4 技术创新 |
2.1.5 资源基础理论 |
§2.2 企业战略管理与战略导向 |
2.2.1 战略管理的概念 |
2.2.2 战略管理的发展 |
2.2.3 企业战略导向 |
§2.3 企业国际化战略分析 |
2.3.1 国际化经营战略环境 |
2.3.2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
2.3.3 国际市场进入战略选择 |
第三章 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外部环境与战略机遇 |
§3.1 经济全球化与矿产资源配置 |
3.1.1 经济全球化 |
3.1.2 全球矿业与资源配置格局 |
§3.2 全球矿产勘查与开发动向 |
3.2.1 矿产勘查投入增长 |
3.2.2 矿业投资 |
3.2.3 矿业公司并购 |
3.2.4 矿产品价格 |
§3.3 境外矿产开发机遇期 |
3.3.1 矿产勘查开发企业“走出去”条件成熟 |
3.3.2 境外地质资料公益性服务 |
§3.4 地质勘查专项资金 |
3.4.1 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 |
3.4.2 中央地质勘查基金 |
第四章 目标国矿业投资环境评价及分类 |
§4.1 矿业投资环境评价方法 |
4.1.1 正面因素分解法 |
4.1.2 负面因素分析法 |
4.1.3 数理方法的应用 |
4.1.4 矿业对外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
§4.2 世界主要国家矿业投资环境评价 |
4.2.1 全球矿业投资环境指数(PPI) |
4.2.2 全球矿业投资环境排序 |
4.2.3 全球矿业投资环境水平分类 |
§4.3 矿业投资环境相对优越的目标国 |
4.3.1 加拿大 |
4.3.2 澳大利亚 |
4.3.3 博茨瓦纳 |
4.3.4 智利 |
§4.4 矿业投资潜力较大的目标国 |
4.4.1 东南亚 |
4.4.2 中亚国家 |
4.4.3 非洲国家 |
第五章 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
§5.1 矿产勘查与矿产勘查企业 |
5.1.1 矿产勘查 |
5.1.2 矿产勘查的阶段划分 |
5.1.3 矿产勘查企业 |
5.1.4 矿产勘查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 |
§5.2 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现状 |
5.2.1 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的三个阶段 |
5.2.2 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发展状况 |
5.2.3 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特征 |
5.2.4 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积累的经验 |
§5.3 国内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案例 |
5.3.1 案例背景 |
5.3.2 案例过程 |
5.3.3 案例总结及启示 |
§5.4 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困境 |
5.4.1 境外矿产勘查开发范围与合作方式有待深入 |
5.4.2 金融、财税、外汇等支持政策有待完善 |
5.4.3 “走出去”国家服务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 |
5.4.4 外部政治因素的制约 |
5.4.5 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意识有待加强 |
5.4.6 企业战略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
第六章 推进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对策 |
§6.1 借鉴国外企业“走出去”的经验 |
6.1.1 国外企业“走出去”的基本经验 |
6.1.2 对我国的启示 |
§6.2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
6.2.1 政策现状及不足 |
6.2.2 制定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国家战略 |
6.2.3 完善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政策体系 |
§6.3 行业服务与企业定位 |
6.3.1 组建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联盟 |
6.3.2 组建矿产勘查行业协会 |
6.3.3 企业应明确战略导向和加强战略管理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H局国外勘查项目资金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论文逻辑结构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逻辑结构 |
第2章 国外勘查项目资金管理相关理论 |
2.1 国外勘查项目资金管理基础理论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1.3 风险与内部控制理论 |
2.2 国外勘查项目专项资金管理理论 |
2.2.1 国外勘查项目专项资金来源 |
2.2.2 国外勘查项目专项资金管理 |
第3章 H 局国外勘查项目资金管理现状 |
3.1 国外勘查项目矿业权取得方式 |
3.2 国外勘查项目管理模式 |
3.3 国外勘查项目资金管理和核算现状 |
第4章 国外勘查项目资金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国外勘查项目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项目资金控制风险较大 |
4.1.2 项目资金预算管理落实不到位 |
4.1.3 资金管理信息不对称 |
4.2 国外勘查项目资金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4.2.1 项目配套资金融资渠道单一 |
4.2.2 项目主体存在多层次委托代理关系 |
4.2.3 项目资金预算编制不细化 |
4.2.4 项目统筹管理和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
4.2.5 项目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 |
第5章 H 局国外勘查项目资金管理建议 |
5.1 采用项目融资实现融资主体多元化 |
5.2 优化项目实施管理模式 |
5.3 加强国外勘查项目资金预算管理 |
5.3.1 发达国家地质工作预算管理特点 |
5.3.2 预算管理改进方案 |
5.4 完善资金管理内部控制 |
5.4.1 组建国外勘查项目服务机构 |
5.4.2 完善相关控制活动和信息沟通制度 |
5.5 建立项目绩效自评机制 |
5.5.1 地质工作绩效评价方法和思路借鉴 |
5.5.2 基于平衡记分卡对项目绩效进行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河南省地质勘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地质勘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基础 |
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3.2 产业集群理论 |
1.3.3 科学发展观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2 我国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历史与现状 |
2.1 我国地质勘查行业历史回顾 |
2.1.1 新中国成立前的地质勘查业 |
2.1.2 新中国的地勘行业 |
2.2 我国地质勘查业改革与发展现状 |
2.3 我国地质勘查业改革的典型模式 |
2.3.1 内蒙古模式 |
2.3.2 广东模式 |
2.4 其它改革模式探讨 |
2.4.1 云南省地质勘查业改革状况及启示 |
2.4.2 湖北省地勘改革实践的启示 |
2.4.3 华东有色地勘局改革发展启示 |
3 河南省国民经济发展对地质勘查工作的需求分析 |
3.1 河南省地质勘查工作现状 |
3.1.1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现状 |
3.1.2 矿产勘查工作现状 |
3.1.3 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现状 |
3.2 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分析 |
3.2.1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需求分析 |
3.2.2 矿产资源勘查需求分析 |
3.2.3 城市发展规划对地质工作的要求分析 |
3.2.4 水工环地质工作需求分析 |
3.2.5 地质遗迹保护和“旅游立省”的需求 |
3.2.6 对数字国土工程的需求分析 |
4 河南省地质勘查业改革研究 |
4.1 地质勘查工作改革的背景 |
4.2 河南省国有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
4.2.1 四大地勘单位队伍组成及资金来源 |
4.2.2 四大地勘单位产业情况 |
4.2.3 四大地勘单位经营情况 |
4.3 地勘行业改革的必要性 |
4.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
4.3.2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4.3.3 全球新一轮地质工作的要求 |
4.3.4 产业化发展的客观环境要求 |
4.4 河南省地勘行业SWOT 分析 |
4.4.1 优势 |
4.4.2 劣势 |
4.4.3 发展机遇 |
4.4.4 面临的挑战 |
4.4.5 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 |
4.4.6 河南省地勘业改革SWOT 分析与发展策略归结 |
4.5 河南省地勘业改革方案设想 |
4.5.1 基本原则 |
4.5.2 改革目标 |
4.5.3 基本思路 |
4.5.4 具体措施 |
4.6 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 |
4.7 商业性地质队伍建设 |
4.8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河南省地勘集团建设 |
4.8.1 地勘业产业集群概念 |
4.8.2 河南省地勘业产业集群现状 |
4.8.3 河南省地勘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
4.8.4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河南省地矿集团构建 |
5 河南省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
5.1 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体制创新) |
5.2 机制创新 |
5.3 人才战略 |
5.4 培育风险勘查资本市场 |
5.5 勘查开发一体化 |
5.6 “走出去” |
5.6.1 “走出去”的战略形势 |
5.6.2 对策建议 |
5.7 文化创新 |
5.7.1 地勘行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
5.7.2 地勘行业文化建设 |
6 主要成果与结论 |
6.1 我国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历史与现状 |
6.1.1 我国地质勘查行业历史回顾 |
6.1.2 我国地质勘查业改革与发展现状 |
6.1.3 我国地质勘查业改革几种典型模式 |
6.2 河南省国民经济发展对地质勘查工作的需求分析 |
6.2.1 河南省地质勘查工作现状 |
6.2.2 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分析 |
6.3 河南省地质勘查业改革研究 |
6.3.1 地勘行业改革的必要性 |
6.3.2 河南省地勘行业SWOT 分析 |
6.3.3 河南省地勘业改革方案设想 |
6.4 河南省地勘单位发展改革对策研究 |
6.4.1 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 |
6.4.2 机制创新 |
6.4.3 人才战略 |
6.4.4 培育风险勘查资本市场 |
6.4.5 勘查开发一体化 |
6.4.6 “走出去” |
6.4.7 文化创新 |
6.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风险勘查投资的性质考察与机制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D]. 李燕玉. 吉林大学, 2020(01)
- [2]中矿资源国际化战略演进及产业生态优化研究[D]. 张津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3]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矿产勘查融资平台研究[D]. 张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 [4]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发展路径 ——基于资本配置效率研究[D]. 刘月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5]风险勘查企业融资模式探讨[J]. 邵风雨. 安徽地质, 2016(03)
- [6]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投资机制研究[D]. 史丽薇.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5(12)
- [7]固体矿产地质考察的任务与工作方法[J]. 于文松,张姗,廖昌溪,陈果,姜维明. 黄金科学技术, 2013(06)
- [8]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D]. 王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
- [9]H局国外勘查项目资金管理问题研究[D]. 张虹. 湖南大学, 2013(04)
- [10]河南省地质勘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郑洪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