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诊断指标优越组合及其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初探

无创诊断指标优越组合及其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初探

一、非创伤性诊断指标优势组合及其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铭杰[1](2018)在《乙肝相关肝纤维化宿主表达谱及病毒谱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慢性HBV感染所致的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是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肝脏相关疾病。目前HBV相关肝纤维化(HBV-LF)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HBV-LF是病毒与宿主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要全面地研究HBV-LF的发病机制,必须从宿主因素和病毒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索。本研究通过对HBV相关肝纤维化患者的肝组织基因表达谱和血清病毒准种进行大数据分析,深入探讨引起LF发生发展的宿主和病毒因素。内容及方法:共入组124例慢性HBV感染患者进行肝组织表达谱芯片检测,通过整合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可能在LF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通路和关键基因。进而通过细胞实验证实特定基因的作用机制,并用血清学检测分析其对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效能。为研究病毒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还入组107例HBV不同感染阶段的患者血清样本,利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HBV全长准种,通过开发一套完整的准种分析软件,深入分析病毒准种与LF的相关性,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肝纤维化诊断模型,分析其在LF无创诊断中的效能。结果:第一部分研究中,通过HBV-LF患者的表达谱研究,发现LF进展中的动态调控过程,筛选出TGFβ信号转导和上皮间质细胞转换为参与LF启动和进展的重要通路,鉴定出ITGBL1为调控HBV-LF的关键基因。第二部分细胞学实验证实ITGBL1通过上调TGFβ1促进LF进展,而且与肝纤维化程度显着相关。第三部分通过检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ITGBL1水平并构建诊断模型,结果发现其作为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模型的效能有限。第四部分构建了可用于病毒准种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的软件QAP,其具备多样化的分析工具和运行模式。第五部分中使用QAP软件,对HBV不同感染阶段患者的病毒准种构成进行定量比较,发现LF患者的病毒谱系与其他感染阶段存在显着差异,通过机器学习构建的无创诊断模型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率达到100%。结论:本研究通过大规模的表达谱分析了HBV-LF过程中的分子机制,鉴定并证实了关键基因ITGBL1在HBV-LF中的作用。研发了一款病毒准种高通量测序分析软件,并用于深入描述HBV-LF的病毒谱特征,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基于HBV准种特征的高效的HBV-LF新型无创诊断模型。

吕子平,曹文芳,马苏美[2](2014)在《非创伤性诊断指标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及应用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肝纤维化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探索非创伤性诊断体系诊断肝纤维化及确定病变程度已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且相关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就目前探索及应用的非创伤性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的现状及价值进行综述。

周淑香[3](2013)在《声速组织定量在肝弥漫性病变诊断中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应用声速组织量化技术探讨正常人肝区域速度指数(Zone Speed Index, ZSI)的检测方法和相关影响因素。2.应用声速组织量化技术(Sound velocity tissue quantification, STQ)对22例单纯脂肪肝组(simple fatty liver, SFL)、21例糖尿病组(diabetes mellitus, DM)、25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组(diabetes mellitus with fatty liver, DM+FL)和29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chronic hepatitis B cirrhosis, HC)进行肝ZSI值检测,探讨ZSI值在肝实质弥漫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应用STQ技术检测49名健康人的肝ZSI值。前15名接受4个位置(肝右叶浅部、肝右叶深部、肝左叶浅部及肝左叶深部)的检测,计算每个部位的检测成功率及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以选择合适的采集部位并评估检测的重复性;后34名在最佳检测部位接受肝ZSI测量。肝ZSI值正常参考值按x±1.96s计算,并分析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和ZSI的关系。2.应用STQ技术对22例SFL组、21例DM组、25例DM+FL、29例HC组以及49例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 NC)进行肝ZSI值检测,获取各组肝右叶包膜下1cm处的ZSI值,采用方差分析对各组ZSI值进行比较,并通过ROC曲线获取各组截断值。同时计算两名操作者所测ZSI值之差的变异系数。结果1.ZSI值检测稳定性较好。49例健康志愿者均获得满意肝右叶ZSI值,肝左叶浅部6例、深部5例受检者未获得满意ZSI值。进行x2检验,肝左、右叶ZSI检测成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x2=16.18,P<0.005),肝右叶ZSI值检测成功率明显高于肝左叶。健康人群肝ZSI值与年龄和性别不相关,与体重指数(BMI)呈良好的负相关(r=-0.63,P=0.000)。体重指数在18.5-23.9kg/m2之间肝ZSI参考值为5.67~36.29m/s。2.四组受检者肝右叶包膜下1cm处ZSI值组间均值比较统计分析显示:与NC组比较,SFL组ZSI值显着减低(5.8士18.5vs21.0±7.8,P<0.05),而HC组、DM+FL组ZSI值显着增高(29.4±13.2、32.6±18.3vs21.0±7.8,P<0.05),且DM+FL组>HC组(P<0.05)。计算两名操作者所测ZSI值之差的变异系数为0.186。结论1.正常人肝脏左、右叶ZSI值无明显差异,肝右叶ZSI值检测的成功率明显高于肝左叶。2.STQ成像不依赖于操作人员,可自动准确地通过组织中声速的改变对肝组织硬度进行定量评价。3.STQ成像技术在鉴别诊断HC、DM+FL、SFL患者的肝脏组织弹性呈现较明显的差异量化趋势,具有无创、便捷、客观等优点,有望为临床提供一种定量检测肝脏组织硬度的新方法。

姜菲菲,王文静,赵秀英,姚瑶,朱东,于艳华[4](2012)在《国产化学发光试剂检测4项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对肝纤维化诊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国产化学发光(CL)试剂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Ⅳ型胶原(CⅣ)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CL法检测123例有病理诊断的慢性肝炎患者(病例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HA、LN、PⅢNP、CⅣ,病例组按纤维化程度分为S0~S4期,评价4项指标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病例组HA、LN、CⅣ明显高于对照组[(4.47±0.86)vs.(2.02±0.23),P=0.000;(4.15±0.81)vs.(3.57±0.67),P=0.002;(3.49±0.89)vs.(2.15±0.81),P=0.000]。4项指标均呈现对照组<S0,S1<S2,S2>S3,S4期HA与CⅣ下降、LN与PⅢNP升高。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患者中4项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项指标的S0与S1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0与S2期、S1与S2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N、PⅢNP、CⅣ3项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有正相关性(P均<0.01)。诊断肝纤维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CⅣ(0.790)>HA(0.775)>LN(0.725)>PⅢNP(0.644)。HA、HA+LN+CⅣ3项联合、4项联合对肝纤维化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率较高;综合诊断效能CⅣ>LN>PⅢNP;单项及联合检测的阳性似然比为1~3。结论 4项指标对肝纤维化诊断均有一定价值,但对早期肝纤维化诊断的意义有限,当纤维化程度为S2期时,其意义最明显。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HA与CⅣ反呈下降趋势,可能与细胞外基质的分解降低有关。多指标联合适合在排除肝纤维化时应用;所有单项及联合检测对诊断肝纤维化的阳性似然比均较低,说明其诊断价值有限,不能替代肝组织活检。

尹旭[5](2011)在《海鞘醇类似物LQC-X6抗实验性肝纤维化的研究》文中认为肝纤维化(HF)是各种致病原因引起的细胞外基质(ECM)在肝内过多沉积的病理过程。我国是肝纤维化的高发区,延缓肝纤维化进展和肝纤维化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本实验主要是探讨具有抗乙肝作用的中药单体LQC-X6对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从而为筛选出有效治疗肝纤维化的药物而提供实验依据。目的:采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4)复制小鼠急性肝损伤,大鼠慢性肝纤维化模型,探讨具有抗乙肝作用的中药单体海鞘醇类似物LQC-X6对急慢性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分组:①选用昆明小鼠40只,体重20g左右。随机分成三组:空白组,模型组,LQC-X6组。②选用SD大鼠74只,体重140g左右。随机分成六组,空白组:正常SD大鼠,不做处理;模型组:造模不干预治疗;阳性药组:设立阳性对照药物,在造模第一天起,灌胃给予联苯双酯10.05 mg/kg/d;中剂量组:灌胃给予LQC-X6 14mg/kg/d;高剂量组:灌胃给予LQC-X6 28mg/kg/d;纯药物组:灌胃给予LQC-X6 28mg/kg/d。2造模:①昆明小鼠除空白组外,模型组、高剂量组腹腔注射用橄榄油配制的0.2%CCl4制造急性肝损伤模型。每周五下午注射,每周一次,共两次,每次0.1 ml/10g。②SD大鼠除正常组、纯药物组外,其它各组动物经腹腔注射用橄榄油配制的40% CCl4制造肝纤维化模型。每周二、周五下午注射两次,每次2ml/kg,连续注射70天。3取材:①饲养昆明小鼠两周后,禁食不禁水24小时,然后采用眼球取血方法,收集小鼠静脉血。静置,待检;并且迅速取其肝脏,剔除脂肪及结缔组织,放入固定液中,待做病理形态学指标。②饲养大鼠70天后,麻醉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待检;取肝脏、脾脏并称重,记录数值。然后取肝左叶放入固定液中,待做病理形态学指标。4指标:①观察实验动物:一般情况、死亡数量、体重变化。②计算实验动物肝脏系数,脾脏系数。③肝功能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在实验动物血清中的变化情况。④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E-钙粘附素(E-cad)的表达情况。5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用x±s表示,统计软件采用SPSS17.0。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以P<0.05作为差异标准,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空白组动物一般情况良好。模型组在腹腔注射CCl4后均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反应迟钝,体重下降,皮毛颜色晦暗,毛质变硬等情况。各治疗组实验动物的一般体征均好于模型组。2.常规指标①复制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时,存活率100%。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时除空白组和纯药物组无死亡外,其余各组在造模过程中均有动物死亡,但治疗各组动物死亡数量均少于CCl4模型组。②复制大鼠慢性肝纤维化模型时,纯药物对肝脾系数无明显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肝脏系数显着升高(P<0.01),脾脏系数也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各组肝脏系数和脾脏系数均有下降趋势(P>0.05),其中在肝脏系数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比较有差异(P<0.05),高剂量组与阳性组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组的肝脏系数在治疗各组中数值最小。在脾脏系数中,中高剂量组和阳性组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③复制大鼠慢性肝纤维化模型时光镜下可见:空白组肝脏组织结构正常,肝细胞未见病变。模型组肝脏正常结构破坏,低倍镜下可见圆形假小叶形成,高倍镜下肝细胞排列异常紊乱,肝细胞胞质增多,肝细胞空泡样变性、坏死,偶见核固缩。局灶性出血,并混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及杂乱排列的纤维支架结构。阳性组呈现肝细胞弥漫性轻、中度坏死变性。中剂量组肝细胞坏死变性较模型组减轻,但仍有不规则散在分布的溶解坏死灶。高剂量组肝脏正常组织结构紊乱减轻,肝细胞呈轻、中度坏死变性,炎细胞数量较模型组减少。坏死病灶较模型组也相对较少。纯药物组可见正常肝组织结构,肝索,肝血窦清晰可见,肝细胞大小、形态一致。3.肝功能指标①小鼠急性肝损伤时,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ALT和AST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ALT和AST明显下降(P<0.01),有统计学意义。②大鼠慢性肝纤维化时药物对肝功能无明显不良作用。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ALT和AST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各组ALT和。AST明显下降。其中对于ALT:阳性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差异(P<0.05)。对于AST:阳性组,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差异(P<0.05)。4.TGF-β1在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空白组肝组织中TGF-β1几乎无表达,模型组可见明显棕色或棕黄色颗粒在汇管区周围表达增多,治疗各组表达减少,以高剂量组减少更加明显。纯药物组肝组织中也少有表达,说明:TGF-β1在正常肝组织中也有表达,但随着肝损伤的加重,TGF-β1的表达逐渐增加,它可以作为判断肝脏损伤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5.VEGF在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空白组肝组织的血管周围VEGF无明显表达,模型组可见VEGF阳性表达增强,血管周围有明显阳性物质沉积。治疗各组VEGF表达较模型组减弱,其中高剂量组阳性物质沉积比阳性组、中剂量组更少。纯药物组血管周围偶见阳性物质沉积。6.E-cad在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空白组肝组织汇管区未见E-cad明显表达,模型组可见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汇管区有E-cad呈阳性表达。治疗各组E-cad表达较模型组减弱,其中高剂量组阳性物质沉积少于阳性组、中剂量组。纯药物组可见散在少量的E-cad阳性物质沉积。结论抗乙肝作用的中药单体LQC-X6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通过降低动物死亡数量,降低动物肝脾系数,降低动物血清中ALT,AST的数值,抑制肝组织中TGF-β1、VEGF和E-cad的表达来达到减少肝细胞损伤的目的。这说明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中药单体LQC-X6,同样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陈明丽[6](2011)在《超声定量分析方法评价肝纤维化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肝纤维化是机体对各种病因所致慢性肝损伤的一种修复性反应。长期的慢性肝实质的炎症坏死会引起超过肝脏降解能力的纤维结缔组织过度增生与沉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病变,最终破坏正常肝小叶的结构并重建小叶形成肝硬化。引起肝纤维化的病因很多,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其主要病因。临床上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症状隐匿,是同一疾病连续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二者不易截然分开。目前大量的研究显示,经过有效的治疗肝纤维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但若病因持续存在,最终将会发展成为不可逆的肝硬化。因此,准确判断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病变程度,对临床治疗的选择、评估和随访,患者的预后和疾病的转归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诊断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金标准是肝脏穿刺组织活检的病理学检查,但却存在诸多缺陷。临床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定量评价肝纤维化、准确性较高的无创性诊断方法。超声检查因为安全、无辐射、无临床禁忌等诸多优点,为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研究提供了契机。计算机辅助的纹理分析方法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正在向包括超声医学在内的各个领域渗透,为肝纤维化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将就这一课题展开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高超声定量诊断肝纤维化的正确率做了进一步的探讨。第二部分:超声定量分析方法评估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实验性研究第一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选择和制作目的:获得与人类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相似的动物模型。材料和方法:90只健康雄性SPF级的Sprague-Dawley (SD)大鼠,体质量180-220 g,随机分成9组,每组均为10只。每组内随机抽9只按0.25 g·kg-1·3d-1的剂量腹腔注射10%的TAA水溶液,1只作为对照亦按相同剂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从第4周开始,每周相同时间麻醉处死1组,解剖观察肝脏并行肝脏的组织病理及超声检查。结果:90只大鼠于造模结束时死亡2只(均为TAA诱导组),共存活88只。对照组中9只大鼠肝脏病理检查均无炎症坏死和肝纤维化形成。TAA诱导组于第4周开始出现肝纤维化,于第8周即出现早期肝硬化。此次实验共获得87只GO、1只G1、1只G2和1只G3;12只S0、19只S1、20只S2、22只S3和17只S4,TAA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S1-3)的形成率为75.3%(61/81),早期肝硬化(S4)的形成率为21.0%(17/81)。死亡大鼠的肝脏病理诊断分别为G2S3和G3S4。结论:采用TAA腹腔注射的方法能够比较成功地获得SD大鼠的肝纤维化模型。第二章探讨适用于SD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GLCM分析的构造因子目的:获得适用于SD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GLCM分析的构造因子。材料和方法:基于GLCM主要特点,从超声成像的特殊性出发,对不同角度、间距和灰度情况下提取到的90幅5类(肝纤维化S0-S4期)大鼠肝脏声像图纹理的14个GLCM纹理参数进行相关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逐步法的判别分析模型验证获得的不同GLCM对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的分类效果。结果:通过比较不同角度上参数Cor,发现Cor值在角度为0°时最大,除角度为45°与135°外,其余角度的Cor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声像图纹理表现出水平特征。当角度为0°,灰度为256级和间距为1个像素时,有统计学意义的各纹理参数的F值(P<0.05)累计总和达到最大,此时5类声像图在纹理特征空间中总体上具有较好的离散性。判别分析显示在角度为0°,灰度为256级和间距为1个像素时获得的GLCM参数对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分类的总体正确率最高,达到了70.0%。结论:为了获得理想的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的分类效果,最好在角度为0°,灰度为256级和间距为1个像素的情况下构建GLCM。第三章探讨不同超声成像方法对SD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分析的影响目的:就不同超声成像方法对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分析的影响做一比较,以获得更加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的声像图。材料和方法:对上述90只有病理肝纤维化分期结果的SD大鼠的离体肝脏分别在Toshiba SSA 550和Philips ATL-HDI 5000超声仪的高频探头下,采集成像清晰的标准化声像图,提取声像图纹理的GLCM参数,利用判别分析方法分别建立诊断模型Ⅰ和Ⅱ。采用配对四格表的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成像方法下获得的两种诊断模型的结果。结果:模型Ⅰ诊断S0、S1、S2、S3和S4的正确率依次为75.0%、52.6%、25.0%、27.2%和647%,总体正确率为45.6%。模型Ⅱ诊断S0、S1、S2、S3和S4的正确率依次为83.3‰、842%、500%、545%和88.2%,总体正确率为70.0%。模型Ⅰ和模型Ⅱ正确诊断S0、S1、S2、S3、S4以及S0-4的配对四格表Fisher精确检验的确切概率分别为P=0.545、P=0.458、P=0.016、P=0.043、P=0.596以及P=0.097,两种模型诊断S0、S1、S4以及S0-4的正确率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模型Ⅱ诊断S2和S3期的正确率高于模型Ⅰ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SonoCT和Xres成像技术采集声像图能够帮助提高纹理分析和分类的效果。第四章主成分分析提取SD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的纹理特征的价值分析目的:探讨PCA的方法提取SD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特征的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主成份分析的方法对5类90幅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的14个GLCM参数进行分析,从中提取主要成分。利用原始14个参数和提取到的主要成分分别建立判别分析模型并对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进行分类。结果:通过PCA方法获得的4个主要成分(特征根>0.5)对声像图纹理解释的累计贡献率为92.84%。交互检验表明建立在4个主要成分和14个原始参数基础上的判别分析模型分别能够对67.8%和70.0%的大鼠准确分类。结论:采用PCA方法提取的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特征的主要成分既减少了数据量又获得了比较高的分类精度。第五章超声定量法诊断SD大鼠肝纤维化的价值研究目的:探讨超声定量诊断大鼠肝纤维化的价值。材料和方法:采集正常或肝纤维化共90只大鼠的标准化声像图,观测肝包膜的厚度并提取声像图纹理的14个GLCM参数,与肝纤维化SO-S4的病理分期诊断进行比较,对15个指标进行逐步法判别分析建立诊断大鼠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超声定量模型,采用交互检验评价模型的效率。结果:15个定量指标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均具有相关性(P值均<0.05),且所有指标在病理肝纤维化分期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交互检验表明建立于超声定量指标基础上的判别分析模型对大鼠肝纤维化S0、S1、S2、S3和S4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33%、842%、70.0%、50.0%和88.2%,其中73.3%的大鼠能够被准确分期;对无纤维化组(S0)、轻度纤维化组(S1)、中重度纤维化组(S2及S3)和早期肝硬化组(S4)进行分组的准确率分别为91.7%、84.2%、69.0%和88.2%,其中78.9%的大鼠能够被准确分组。结论:超声检查结合声像图的纹理分析对定量诊断大鼠肝纤维化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超声定量分析方法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研究第一章探讨适合于人类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灰度共生矩阵分析的构造因子目的:获得适和于肝脏声像图纹理灰度共生矩阵分析的构造因子。材料和方法:基于灰度共生矩阵主要特点,从超声成像的特殊性出发,对不同角度、间距和灰度情况下提取到的186幅5类人类肝脏声像图纹理的14个GLCM纹理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采用逐步法的判别分析模型验证获得的不同GLCM对人类肝纤维化声像图的分类效果。结果:通过比较不同角度上参数Cor,发现Cor值在角度为0°时最大,除角度为45°与135°外,其余角度的Cor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像图纹理表现出水平特征。当角度为0°,灰度为256级和间距为2个像素时,有统计学意义的各纹理参数的F值(P<0.05)累计总和达到最大,此时5类声像图在纹理特征空间中总体上具有较好的离散性。判别分析显示当角度为0°,灰度为256级和间距为2个像素时,获得的GLCM参数对人类肝纤维化声像图分类的总体正确率最高,可以达到68.8%。结论:为了获得理想的人类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分类效果,应该采取角度为0°,灰度为256级和间距为2个像素来构建GLCM。第二章探讨声像图纹理特征参数与乙型肝炎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目的:探讨超声纹理特征参数与乙型肝炎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材料和方法:采集186例有肝穿刺病理结果的乙型肝炎患者的标准化声像图,提取声像图纹理的14个GLCM参数,分别与患者的肝脏病理炎症坏死(G0-G4)分级和纤维化(S0-S4)分期进行比较。结果:GLCM的10个参数与纤维化(SO-S4)分期具有相关性且在分期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4个参数与炎症坏死(G0-G4)分级均无相关性且在分级间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值均>0.05)。肝脏炎症与纤维化的交互作用对参数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目前的成像条件下,超声纹理特征参数定量评价肝纤维化具有可行性,但尚不能用于评价肝脏的炎症程度。第三章超声定量分析方法诊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价值探讨目的:探讨超声定量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采集186例有肝组织穿刺病理结果的CHB患者的标准声像图,观测肝包膜厚度并提取声像图纹理的14个GLCM参数,与肝纤维化病理诊断(S0-S4)进行比较。各定量指标在纤维化病理分期间的差异及与之相关性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由定量指标建立对纤维化分期和分组的判别分析模型。结果:15个指标中仅参数Var(F=0.55,r=0.06,P>0.05).SA(F=0.61,r=0.05, P>0.05).SE(F=1.68,r=0.09,P>0.05)及Ent(F=1.39,r=0.12,P>0.05)在病理肝纤维化分期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与之不具有相关性。交互检验表明,建立的判别分析模型对肝纤维化按SO到S4分期正确率分别为80.0%、64.9%、61.3%、74.1%、80.6%,73.1%的病例能被准确分期,诊断不同程度纤维化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S1:97.6%、80%、91.9%,≥S2:92.1%、89.7%、90.9%,≥S3:94.8%、96.1%、95.7%,=S4:80.6%、97.4%、94.6%:按SO无肝纤维化,S1轻度肝纤维化,S2和S3中重度肝纤维化,S4早期肝硬化分组正确率分别为81.7%、78.4%、56.9%、90.3%,其中74.7%的病例能被准确分组,诊断不同程度肝纤维化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轻度纤维化:97.6%、81.7%、92.5%,≥中重度纤维化:83.1%、94.8%、89.2%,早期肝硬化:90.3%、93.5%、93.0%。结论:无创的超声检查结合声像图纹理分析对定量诊断CHB肝纤维化具有较高的价值。第四章声像图纹理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在肝纤维化分期诊断中的初步应用目的:探讨声像图纹理分析和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在超声对肝纤维化分期诊断中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采集186例有肝组织穿刺病理肝纤维化分期(S0-S4)结果的CHB患者的标准声像图,提取声像图纹理的GLCM参数。随机将145例患者的声像图纹理参数作为输入层神经元,病理分期作为输出层神经元,初步建立超声对肝纤维化分期的多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其余41例用于验证该神经网络模型。同时,利用186例患者的声像图纹理参数建立判别分析模型并采用“留一法”检验该模型。比较两种诊断模型的效率。结果:判别分析模型和多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S0、S1、S2、S3和S4分期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70.0%和100.0%、62.2%和85.7%、51.6%和57.1%、77.8%和66.7%、77.4%和100.0%,对肝纤维化(S1-S4)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尤登指数分别为98.4%和100.0%、70.0%和100.0%、89.2%和100.0%、0.684和1.000。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的新方法,声像图纹理分析结合多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超声对肝纤维化分期诊断中表现出较高准确性,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李继昌,顿国亮[7](2010)在《肝纤维化诊断中肝穿病理分期及非创伤性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肝纤维化非创伤性指标对诊断肝纤维化的应用价值。方法测定122例慢性肝炎病人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肝脏B超检查,并对肝活检组织学检查进行比较,以建立非创伤性指标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优势。结果超声检查对门脉高压性肝硬化的诊断价值已肯定,但对轻、中度肝纤维化患者超声检查的指标的变化还不很显着,随着肝纤维化分期的上升,透明质酸(HA)、Ⅲ型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层黏连蛋白(LN)的水平也随之增高,其水平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结论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标志结合B超检查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长径及脾静脉内径对肝纤维化有良好的诊断价值,联合检测结果与肝纤维化病理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

张岱[8](2009)在《肝纤维化实验室诊断数学模型的构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当前用于肝纤维化实验室诊断有关或者可能有关的血清学指标进行筛选,对照组织病理诊断结果,应用统计学的方法,构建肝纤维化实验室诊断的数学模型。使用该数学模型预测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水平,验证所构建的数学模型的诊断效率,为肝纤维化的无创性诊断寻找新的途径。为降低试验成本推广实验室模型,发展能够准确检测血清CTGF水平的ELISA系统。方法:收集南京市第二医院2005年7月至2009年2月间行肝穿刺的270例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标本和实验室数据以及相关的临床资料,应用定量酶联免疫试验以及放射免疫分析等方法检测肝纤维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和基质代谢物。患者按照肝穿刺时间分为模型组和验证组,所有患者的各种指标共20项以及病理诊断结果输入计算机。按照肝纤维化程度(≥S2,≥S4)设定两个不同的研究终点,计算模型组各指标和肝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以及诊断肝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Fish’s判别分析。筛选出对肝纤维化诊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构建肝纤维化诊断的数学模型,并在在验证组中验证该模型的诊断效率。使用抗CTGF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和生物素—亲和素放大系统,发展能定量检测血清CTGF的ELISA方法。结果:在模型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ROC曲线分析,20项相关指标中有13项在轻度纤维化的患者和明显纤维化的患者以及没有肝硬化的和肝硬化的患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12项指标诊断明显纤维化和肝硬化的AUC均大于0.7。其中年龄、血小板(PLT)、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AST/ALT比值、GGT、透明质酸(HA)六项指标和肝纤维化分期有较强的相关性。通过逐步向前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TGF、AST/ALT、PLT、HA 4项指标能够独立预测肝纤维化水平,通过该4项指标构建了一个数学模型,命名为“Fibroindex”。使用该模型在验证组诊断明显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0.73-0.96,),预测肝硬化的AUC为:0.92(0.83-0.98)。使用CTGF、AST/ALT、PLT、HA、GGT这5项指标,Fish’s判别分析验证组明显纤维化的准确性为88.5%,判别肝硬化的准确性为93.2%。虽然两种模型均能够比较准确的预测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但是考虑到检测成本和使用的方便性,我们推荐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本研究成功发展了CTGF生物素一亲和素定量ELISA检测系统,该系统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和进口试剂盒有较高的可比性。结论: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预测大多数的明显纤维化的患者和绝大多数的肝硬化患者,并且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肝组织学检查来监测慢性肝炎病人肝纤维化的动态变化。CTGF生物素—亲和素定量ELISA检测系统具有特异、敏感、快速、经济等优点,颇适于研究机构医院及基层医疗单位应用。

范国华[9](2009)在《大鼠肝纤维化的MR功能成像及磁粒子标记BMSCs移植修复肝损伤的MR示踪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篇MR功能成像对大鼠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定量分析的实验研究肝脏弥漫性病变中,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因形态学改变不明显而成为影像学早期诊断面临的难题,传统的以反映解剖结构的影像学方法对此类病变难于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非创性的肝纤维化诊断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肝组织活检被认为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作为一种侵入性的诊断方法,其临床应用具有许多限度。肝纤维化的早期检测、早期干预有助于阻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无创性、对慢性肝病出现肝纤维化能进行早期预测、病变程度评价的新的方法。本研究通过CCI4诱导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采用磁共振功能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波谱成像、灌注成像和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应用)技术,并与病理组织学对照,对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分子弥散、能量代谢、血流灌注和肝细胞功能等多因素病理生理改变进行动态、系统研究,国内外类似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肝纤维化的MR功能成像参数及最佳成像序列;分析不同程度、不同分期肝纤维化的MR功能成像表现,探索肝纤维化MR功能成像的量化诊断指标;评价MR功能成像在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第一部分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1.目的:采用SD大鼠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法,建立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为肝纤维化的MR功能成像和骨髓基质细胞肝移植MR示踪研究提供不同分期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2.方法:实验组大鼠腹部皮下注射40%CCl4油溶液,剂量为3ml/kg体重,2次/周,首次剂量为5ml/kg体重;10%乙醇溶液作为唯一饮用水。对照组大鼠腹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剂量及用法同实验组,纯净水作为饮用水。注药后第2周开始,每周随机抽取实验组大鼠4只、对照组大鼠1只,肝脏磁共振功能成像(DWI、MRS、PWI)后4小时内处死大鼠,肝脏取材行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查,光镜下判定肝纤维化分期。3.结果:模型组共有94只大鼠完成实验,死亡46只,死亡率33 %。模型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慢性肝病症状。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见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胶原及网状纤维增生,肝窦毛细血管化等改变。对照组20只全部存活,无相应症状。肝纤维化病理分期:0期28只、1期19只、2期27只、3期25只、4期15只。4.结论:复合因素(CCl4+酒精)能成功地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并且具有成模率高,造模周期短优点,并有较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应用复合因素可建立不同病理分期的肝纤维化模型,为肝纤维化研究提供理想的实验模型。第二部分大鼠肝纤维化的MR弥散加权成像(DWI)1.目的:通过分析大鼠不同程度肝纤维化的DWI信号强度、ADC值和EADC值变化,以探讨应用非创性DWI检测方法对肝脏纤维化早期诊断、量化分析及其分期的价值。2.方法:第一部分在大鼠给药建立肝纤维化模型过程中,每周随机抽取模型组大鼠4只,对照组大鼠1只,进行MR弥散成像: SE-EPI序列,梯度因子b分别取:0s/mm2、300 s/mm2、600 s/mm2、800 s/mm2、1000 s/mm2。根据不同b值拟合得到ADC图、EADC图,测定不同b值弥散成像的信号强度,计算ADC值和EADC值,并与病理分期对照。3.结果:(1)实验组大鼠随着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DWI信号强度呈增加趋势,各叶纤维化进展不近相同,表现为DWI信号强度不均匀。(2)b=300、600、800、1000 s/mm2时,SNR分别为(x±S):36.30±23.25、28.11±12.48、25.71±11.82和15.23±6.54,图像质量呈下降趋势,b=600、800 s/mm2时优于b=1000 s/mm2(P﹤0.05)。(3)ADC值分析: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平均ADC值分别为[(x±S)×10-3]:(1.542±0.299)×10-3、(1.334±0.268)×10-3、(1.108±0.198)×10-3、(0.978±0.169)×10-3、(0.680±0.260)×10-3 ,呈下降趋势。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比较有显着性差异;1期与2期、3期、4期比较,2期与4期比较,3期与4期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2期与3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C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r=-0.766(p﹤0.001)。(4)EADC值分析: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平均EADC值分别为[(x±S)×10-3]:(0.315±0.068)×10-3、(0.345±0.081)×10-3、(0.411±0.074)×10-3、(0.465±0.056)×10-3、(0.595±0.106)×10-3,呈增高趋势。对照组与2期、3期、4期比较有显着性差异,1期与2期、3期、4期比较,2期与4期比较,3期与4期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与1期比较,2期与3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ADC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r=0.753 (p﹤0.001)。4.结论:(1)DWI信号强度随着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而增高,各叶纤维化进展不近相同;(2)梯度因子b取600 s/mm2或800 s/mm2时,即可避免灌注对弥散的影响(低b值),又具有较高的信噪比,为肝脏DWI成像较理想的b值取值;(3)ADC值(1-4期)和EADC值(2-4期)均能对肝纤维化进行分期,且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第三部分大鼠肝纤维化的MR波谱成像(1H-MRS)1.目的:通过分析大鼠不同程度肝纤维化的MRS代谢物波峰峰高、波峰下面积及其相互比值的变化,以探讨应用MRS检测方法对肝纤维化早期诊断、量化分析及其分期的价值。2.方法:第一部分在大鼠给药建立肝纤维化模型过程中,每周随机抽取模型组大鼠4只,对照组大鼠1只,采用3D PRESS多体素1H-MRS序列进行MR波谱成像,手动标记波谱图像中不同代谢物,软件自动生成各代谢物的峰高和波峰下面积,分别计算代谢物与脂质的峰高、波峰下面积的比值(Cho/lip、Glx/lip、Lac/lip、Cr/lip)并与病理分期对照。3.结果:对照组大鼠肝脏波谱成像可见5个主要波峰;模型组大鼠脂质峰下降,其余代谢物波峰不同程度增高。代谢物与脂质波峰峰高比值:(1)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Cho/lip比值分别为(x±S):0.052±0.034、0.212±0.225、0.117±0.122、0.403±0.299、0.438±0.295。对照组与3期、4期比较P﹤0.05,对照组与1期、2期比较,1期、2期分别与各组比较P﹥0.05。(2)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Glx/lip比值分别为(x—±S):0.150±0.132、0.406±0.650、0.656±0.551、0.750±0.452、0.763±0.517。对照组与2期、3期、4期比较P﹤0.05,与1期比较P﹥0.05,余各组两两比较P﹥0.05。(3)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Lac/lip比值分别为(x—±S):0.139±0.128、0.262±0.178、0.251±0.344、0.355±0.446、0.233±0.1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分期增加有增高趋势。(4)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Cr/lip比值分别为(x±S):0.136±0.274、0.767±0.902、0.638±0.960、0.917±0.576、0.778±0.856。对照组与3期比较P﹤0.05,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代谢物与脂质波峰峰高比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Cho/lip(r=0.503 p﹤0.001)、Glx/lip(r=0.388 p﹤0.05)、Lac/lip(r=0.124 p﹥0.05)、Cr/lip(r=0.235 p﹥0.05)。肝脏主要代谢物与脂质波峰下面积比值:(1)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Cho/lip比值分别为(x±S):0.115±0.133、0.257±0.316、0.167±0.187、0.185±0.328、0.468±0.372。对照组与4期比较P﹤0.05,余两两比较差异无显着性。(2)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Glx/lip比值分别为(x±S):0.045±0.039、0.540±0.318、0.448±0.364、0.482±0.402、0.531±0.336。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比较P﹤0.05,余各组之间比较P﹥0.05。(3)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Lac /lip比值分别为(x—±S):0.062±0.069、0.258±0.266、0.277±0.320、0.170±0.314、0.274±0.3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分期增加有增高趋势。(4)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Cr/lip比值分别为(x±S):0.109±0.231、0.481±0.614、0.704±0.797、0.465±0.525、0.810±0.706。对照组与4期比较P﹤0.05,与1期、2期、3期比较及余各组之间两两比较P﹥0.05。代谢物与脂质波峰下面积比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分析:Cho/lip(r=0.282 p﹥0.05)、Glx/lip(r=0.313 p﹤0.05)、Lac/lip(r=0.135 p﹥0.05)、Cr/lip(r=0.267 p﹥0.05)。4.结论:(1)Cho/lip、Glx/lip、Cr/lip波峰峰高比值对肝纤维化分期(Cho/lip对3-4期、Glx/lip对2-4期、Cr/lip对3期)具有一定的价值;代谢物与脂质波峰峰高比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以Cho/lip、Glx/lip较高。(2)Cho/lip、Glx/lip、Cr/lip波峰下面积比值对肝纤维化分期(Cho/lip、Cr/lip对4期;Glx/lip对1~4期)具有一定的价值;代谢物与脂质波峰下面积比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以Glx/lip较高(。3)Lac/lip波峰峰高比值、波峰下面积比值对肝纤维化分期均无意义,但均随分期增加呈增高趋势。第四部分大鼠肝纤维化的MR灌注成像(PWI)1.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程度肝纤维化的PWI的灌注参数变化,以探讨应用PWI检测方法对肝脏纤维化早期诊断、量化分析及其分期的价值。2.方法:第一部分在大鼠给药建立肝纤维化模型过程中,每周随机抽取模型组大鼠4只,对照组大鼠1只,采用单次激发SE-EPI序列进行MR灌注成像:经大鼠尾静脉快速团注Gd-BOPTA,剂量为0.2mmol/kg体重,流率2ml/s,连续扫40个动态,覆盖整个肝脏。应用Perfusion软件自动生成肝实质信号强度-时间曲线,计算相关参数:(1)最大信号下降百分率(SRRmax),(2)到达峰值时间(TTP),(3)平均通过时间(MTT)。分析PWI灌注参数值并与病理肝纤维化分期对照。3.结果:(1)肝实质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对照组曲线呈快速下降、达峰值后缓慢恢复,恢复幅度较大,恢复时程较短;模型组曲线下降速度减慢,下降幅度减小,达峰值时间延长,达峰值后恢复幅度较小,恢复时程较长,波峰宽大,随着肝纤维化分期的增高这种改变更加明显。(2)肝脏灌注参数与肝纤维化分期的关系:1)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SRRmax值分别为[(x±S)×100%]:0.754±0.073、0.674±0.137、0.632±0.154、0.603±0.201、0.535±0.135。对照组与3期、4期比较P﹤0.05,与1期、2期比较差异无显着性,余各组两两比较P﹥0.05。2)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TTP值分别为[(x±S)s]:14.175±4.845、18.433±7.293、26.789±3.621、31.755±7.308、35.213±6.322。对照组与2期、3期、4期比较P﹤0.05,与1期比较无显着性差异;1期与2期、3期、4期比较,2期与4期比较P﹤0.05;2期与3期比较,3期与4期比较P﹥0.05。3)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MTT值分别为[(x—±S)s]:24.620±5.577、28.945±2.758、32.502±4.268、35.861±4.651、35.203±5.674。对照组与2期、3期、4期比较P﹤0.05, 1期与3期、4期比较P﹤0.05,对照组与1期比较,1期与2期比较,2期与3期、4期比较,3期与4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脏灌注参数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分析:SRRmax(r=-0.439 p﹤0.05)、TTP(r=0.798 p﹤0.001)、MTT(r=0.647 p﹤0.001)。4.结论:(1)肝纤维化大鼠肝实质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呈慢降缓升型,波峰低平宽大;(2)SRRmax、TTP、MTT灌注参数分析有助于肝纤维化分期(SRRmax对3-4期、TTP、MTT对2-4期)。SRRmax、TTP、MTT灌注参数与肝纤维化分期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以TTP和MTT较高。第五部分大鼠肝纤维化的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MR成像1.目的:通过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进行Gd-BOPTA增强动态观测,分析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各延迟时间点的动态增强表现、强化程度,并与病理分期对照,以探讨应用Gd-BOPTA增强延迟扫描方法对肝脏纤维化早期诊断、定量分析及其分期的价值。2.方法:第一部分在大鼠给药建立肝纤维化模型过程中,每周随机抽取模型组大鼠4只,对照组大鼠1只,进行Gd-BOPTA增强MR扫描:经大鼠尾静脉快速团注Gd-BOPTA,剂量为0.2mmol/kg体重,以TSE-T1WI序列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60min(RER1)、120 min(RER2)、180 min(RER3)时间点延迟扫描,分别测算各不同时间点的信号强度、肝实质相对强化率;观察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大鼠各不同时间点的胆管、血管信号强度变化特点。3.结果:不同时间点肝实质相对强化率与肝纤维化分期的关系:(1)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RER1值分别为(x±S):1.436±0.374、1.487±0.477、1.476±0.440、1.489±0.431、1.476±0.436。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有增高趋势。(2)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RER2值分别为(x—±S):1.220±0.370、1.292±0.387、1.344±0.367、1.371±0.388、1.405±0.370。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有增高趋势。(3)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RER3值分别为(x±S):0.844±0.275、0.910±0.380、1.041±0.399、1.209±0.299、1.241±0.398。对照组与3期、4期比较P﹤0.05,与1期、2期比较P﹥0.05,肝纤维化各期之间两两比较P﹥0.05。不同时间点肝实质相对强化率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分析:RER1(r=0.039 p﹥0.05)、RER2(r=0.174 p﹥0.05)、RER3(r=0.420 p﹤0.05)。胆管、血管显影情况: MR增强延迟期:肝内血管树T1WI为低信号;胆道树T1WI表现为高信号。实验组大鼠肝脏门静脉树和胆管树分支走行迂曲、粗细变化不规律,胆管树见延迟强化。4.结论:(1)对比剂Gd-BOPTA增强后60min、120 min时间点肝实质相对强化率对肝纤维化分期无价值,延迟后180 min时间点肝实质相对强化率对肝纤维化分期(3-4期)具有一定的价值,不能对早期肝纤维化(1-2期)进行分期。(2)肝纤维化大鼠胆管树形态改变、延迟强化,提示肝纤维化时胆系重构、肝细胞功能受损。第二篇磁粒子标记大鼠BMSCs移植修复肝损伤的MR活体示踪实验研究肝功能衰竭是各种慢性肝病主要的死亡原因,原位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供肝严重缺乏,远无法满足临床需求。肝脏的细胞移植为病损肝脏的细胞重建和衰竭肝脏的功能恢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使患者有可能利用自身的骨髓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来修复自体组织的病变和损伤。干细胞移植示踪研究,对动态监测活体内移植细胞的分布、迁移、分化及评估细胞移植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但干细胞移植示踪技术一直是医学科研中的难题。传统的移植细胞的示踪方法必须在离体状态下通过组织学观察来实现。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安全无创、敏感有效、适于临床的移植细胞活体示踪技术。MR活体示踪在干细胞的研究中日益受到关注,利用MR敏感的对比剂作为分子探针标记供体移植细胞,移植后对受体进行MRI检测是活体观察移植细胞存活和分布的新技术。应用MR活体示踪技术研究肝纤维化形成环境中移植的BMSCs分布、迁移规律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大鼠BMSCs的分离、增殖和鉴定,采用Brdu和SPIO双标记大鼠BMSCs,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进行同种异体移植后,行MR活体动态观测,并与病理组织学对照,以探讨大鼠BMSCs的分离、增殖和鉴定技术,和SPIO作为分子探针标记BMSCs MR活体示踪的可行性,以及MR成像的最佳扫描参数及成像序列,并探讨移植细胞在肝脏纤维化环境中分布、迁移特点及其对肝损伤的修复作用,以及相应的MR信号变化规律,探索临床应用型1.5T MR用于干细胞示踪研究的可行性,为干细胞移植MR活体示踪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第一部分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和标记1.目的:观察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条件,并利用Brdu和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对大鼠BMSCs进行双标记,为应用MR对移植骨髓基质细胞进行活体示踪研究奠定基础。2.方法:取6090g SD大鼠,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原代及不同传代细胞生长、形态特点,并应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原代及不同传代细胞表型。利用Brdu和PLL介导的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对大鼠BMSCs进行双标记。3.结果: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表面标志CD90表达阳性的细胞已占到93.1%。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CD45表达阳性的细胞已从原代的71.2%降低到3.9%。PLL介导的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对大鼠BMSCs标记率达100%。4.结论:传代3的BMSCs可作为细胞移植治疗的理想细胞来源。PLL介导的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可高效率地标记大鼠BMSCs。第二部分磁粒子标记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MR成像实验1.目的:探讨标记细胞不同细胞数量所引起的MR信号强度变化规律,以及磁粒子标记细胞MR示踪最敏感的成像序列,为标记细胞活体内MR示踪奠定基础,并提供理论依据。2.方法:用1%的琼脂糖混悬Brdu和SPIO双标记的BMSCs(分别为2×106、1×106、5×105个)和未标记的BMSCs (2×106个),分别置于不同EP管中。行冠状位和轴位TSE序列T1WI、T2WI和FFE-T2WI扫描,测量相同细胞数量不同成像序列以及相同成像序列不同细胞数量的信号强度,并比较MR信号变化率。3.结果:磁粒子标记的各不同数量BMSCs各成像序列MR信号变化率(:1)标记组5×105、1×106、2×106个细胞TSE-T1WI序列MR信号变化率分别为[(x±S)%]:-4.19±0.79、-16.35±1.23、-22.80±1.05。(2))标记组5×105、1×106、2×106个细胞TSE-T2WI序列MR信号变化率分别为[(x—±S)%]:-14.15±1.37、-35.09±1.39、-53.02±1.30。(3)标记组5×105、1×106、2×106个细胞FFE-T2WI序列MR信号变化率分别为[(x±S)%]:-44.98±0.46、-69.38±0.82、-87.24±0.82。同一扫描序列中各标记细胞组之间以及相同标记细胞数量各成像序列之间两两比较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结论:磁粒子标记BMSCs,细胞浓度相同条件下,以FFE-T2WI序列信号下降最为明显,标记的细胞数量越多,信号改变越明显,呈细胞数量依赖性。FFE-T2WI序列为磁粒子标记细胞MR示踪的理想序列。第三部分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同种异体肝移植1.目的:经门静脉途径和肝内途径进行肝脏的BMSCs移植,探讨两种移植途径的特点,为比较两种移植途径的MR示踪效果及信号变化特点,及了解移植细胞在靶器官的分布、迁移规律奠定基础。2.方法:将第一篇、第一部分中建立的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0只分为4组,1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不含BMSCs的等容生理盐水,其中经门静脉2只,经肝内注射2只);2组:未标BMSCs对照组(移植2×106个未经Brdu和SPIO标记的BMSCs,其中经门静脉2只,经肝内注射2只);3组:经门静脉移植BMSCs标记组(经门静脉移植2×106个经Brdu和SPIO标记的BMSCs,6只);4组:经肝内移植BMSCs标记组(经肝内移植2×106个经Brdu和SPIO标记的BMSCs,6只)。手术暴露门静脉主干和肝脏,以微量注射器抽取相应移植内容,穿刺各组目标,缓慢注入。3.结果:经肝内注射组:手术操作简便,细胞移植顺利。经门静脉移植组:有3只大鼠因腹膜、系膜粘连,门静脉主干分离困难,给移植手术带来一定的难度,其余大鼠移植手术顺利。因实验大鼠均出现门静脉主干不同程度增粗,门静脉主干穿刺均获成功。缓慢注入移植细胞或生理盐水后,大鼠未出现异常反应。手术切口愈合良好。4.结论:经门静脉途径和经肝内注射途径对肝脏进行BMSCs移植,安全、易行。第四部分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同种异体肝移植的MR活体示踪研究1.目的:探讨经门静脉途径和经肝内途径移植标记细胞的MR活体示踪效果及信号变化特点,从而了解肝纤维化环境中移植细胞在靶器官的分布、迁移规律及其对肝损伤的修复作用,为移植干细胞MR活体示踪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2.方法:第三部分移植术后各组大鼠每组随机抽取2只,分别于移植术后2h、3d、7d、2w行TSE序列轴位T2WI-SPAIR、T1WI和FFE-T2WI扫描,对不同序列图像的移植细胞显影效果进行比较;观察各移植组不同时间点的MR信号强度、分布范围及其变化规律。于MR扫描后随机抽取每组大鼠各一只处死,取肝脏标本,并取部分大鼠肺和脾脏组织,采用HE染色、含铁血黄素染色、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含铁血黄素染色阳性细胞和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在肝、肺、脾脏中的分布。3.结果:(1)MR检查:在各扫描序列中,以FFE-T2WI序列成像效果最佳。1组和2组:移植术后2h、3d、7d、2w不同时间点、各序列MR图像均未见异常信号改变。3组:移植术后2h,肝门区见多发结节状低信号灶,并随时间延长向肝内分散,低信号结节逐渐变小。移植术后2w示踪效果较差。4组:移植术后2h,局部见团状低信号灶,随时间延长范围逐渐扩大,边缘逐渐模糊,移植术后2w低信号区仍较明显。(2)病理组织学检查:1)HE染色:移植术后2h、3d各组肝内坏死、炎症及纤维组织增生情况基本类似;移植术后7d、2w,与1组比较,2~4组大鼠肝组织坏死、炎症细胞浸润情况逐渐好转,以经门静脉移植组明显。2)含铁血黄素染色:1组和2组:移植术后2h、3d、7d、2w,肝脏、肺和脾脏含铁血黄素染色,均未见阳性细胞。3组:移植术后2h含铁血黄素染色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肝门部门静脉内,移植术后3d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门静脉小分支、肝窦内、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移植术后7d、2w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损伤较重的肝实质和纤维间隔;各时间点组织学所见与MR成像信号改变一致。同期的肺和脾脏含铁血黄素染色,其内可见少量阳性细胞散在分布。4组:移植术后2h、3d、7d、2w可见含铁血黄素染色阳性细胞密集分布于注射点,随时间延长细胞向周围肝内迁移。各时间点组织学所见与MR成像信号改变一致。同期肺内未见明显阳性细胞,脾脏内可见少量阳性细胞分布。3)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含铁血黄素染色一致。4.结论:(1)FFE-T2WI序列为肝内移植磁粒子标记细胞MR活体示踪的理想序列;(2)经门静脉途径移植BMSCs细胞随时间逐渐向肝内移行,以损伤较重区和纤维间隔分布明显,具有选择性分布特点;移植的部分BMSCs与肝细胞紧密连接,形成规则的肝细胞索,对肝损伤具有修复作用;经门静脉途径移植BMSCs为细胞移植治疗肝脏弥漫性病变的较理想途径,但MR示踪时间窗较短;经肝内途径移植BMSCs细胞分布局限,MR示踪时间窗较长;(3)MR信号变化规律与组织学证实的移植细胞在靶器官的分布、迁移规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MR信号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移植细胞在肝内的分布、迁移、增殖和分化状态;(5)临床应用型1.5T MR可用于肝脏干细胞移植的活体示踪研究。结论1.应用复合因素(CCl4+酒精)能成功地建立不同病理分期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有较明显的阶段性变化。2. DWI信号强度随着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而增高;梯度因子600 s/mm2或800 s/mm2为肝脏DWI成像较理想的b值取值;ADC值和EADC值均能对肝纤维化进行分期(ADC值对1-4期;EADC值对2-4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3. Cho/lip、Glx/lip、Cr/lip波峰峰高比值(Cho/lip对3-4期、Glx/lip对2-4期、Cr/lip对3期)及波峰下面积比值(Cho/lip对4期、Glx/lip对1-4期、Cr/lip对4期)对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分期价值;Lac/lip波峰峰高及波峰下面积比值对肝纤维化分期均无意义。4.肝纤维化大鼠肝实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慢降缓升型,波峰低平宽大;灌注参数SRRmax(对3-4期)、TTP(对2-4期)、MTT(对2-4期)对肝纤维化分期具有一定的价值。5. Gd-BOPTA增强后延迟60min、120 min时间点肝实质相对强化率对肝纤维化分期无价值,延迟180 min时间点肝实质相对强化率对肝纤维化分期(3-4期)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对较早期肝纤维化分期(1-2期)不敏感。6.传代3的BMSCs细胞可作为细胞移植治疗的理想细胞来源;SPIO-PLL可高效率标记大鼠BMSCs。7.在体外,FFE-T2WI序列信号下降程度随标记细胞数量增多而增大,示踪效果呈标记细胞数量依赖性。8.在活体,FFE-T2WI序列为磁粒子标记BMSCs肝移植MR示踪的理想序列。9.经门静脉途径肝脏BMSCs细胞移植为细胞移植治疗肝脏弥漫性病变的较理想途径。10.在肝纤维化环境中,移植的BMSCs随时间逐渐向肝实质和纤维间隔内移行,以损伤较重区和纤维间隔分布明显,具有选择性分布特点;移植的BMSCs能与肝细胞紧密连接,形成规则的肝细胞索,对肝损伤具有修复作用。但经门静脉移植BMSCs MR示踪时间窗较短;经肝内途径移植BMSCs细胞分布局限,MR示踪时间窗较长。11. MR信号变化规律与组织学证实的移植细胞在靶器官的分布、迁移规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MR信号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移植细胞在肝内的分布、迁移、增殖和分化状态。12.临床应用型1.5T MR可用于肝脏干细胞移植的活体示踪研究。

滕惠琴,薛惠明[10](2008)在《肝纤维化的非侵入性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文中提出

二、非创伤性诊断指标优势组合及其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创伤性诊断指标优势组合及其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乙肝相关肝纤维化宿主表达谱及病毒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简称及符号说明
绪论
    1. 乙型肝炎病毒
    2.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3.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纤维化的潜在关联
    4. 肝纤维化的评估
第一部分 HBV相关肝纤维化患者基因表达谱分析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ITGBL1在HBV相关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血清ITGBL1在HBV相关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病毒准种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平台的建立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五部分 HBV相关肝纤维化患者的病毒准种研究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2)非创伤性诊断指标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及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评估
2 生化指标评估
3 影像学评估
4 新方法初探

(3)声速组织定量在肝弥漫性病变诊断中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病理诊断
        2.3 操作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肝脏不同部位ZSI值检测成功率及稳定性
    2. 肝脏ZSI值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3. 肝实质弥漫性病变患者肝脏右叶包膜下1cm处ZSI值及结果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4)国产化学发光试剂检测4项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对肝纤维化诊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1. 资料及标本采集:
        2. 检测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两组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结果的比较
    二、不同肝纤维化分期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结果的比较
    三、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之间及其与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四、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诊断肝纤维化 (≥S1期) 的能力评价
讨 论

(5)海鞘醇类似物LQC-X6抗实验性肝纤维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一 西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
    1.肝损伤时促肝纤维化因子/抗肝纤维化因子的协调机制
    2.肝纤维化的临床诊断
    3.肝纤维化的治疗
    4.肝纤维化模型建立的探讨
    5.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
    1.病因病机
    2.肝纤维化的辩证分型
    3.常用方药
    4.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一:海鞘醇类似物LQC-X6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海鞘醇类似物LQC-X6对慢性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海鞘醇类似物LQC-X6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TGF-β1,VEGF,E-cadherin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超声定量分析方法评价肝纤维化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1.1 前言
    1.2 肝纤维化诊断金标准的特点
    1.3 血清学标志物评价肝纤维化
    1.4 影像学检查评价肝纤维化
第二部分 超声定量分析方法评估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实验研究
    第一章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选择和制作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探讨适用于SD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灰度共生矩阵分析的构造因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探讨不同超声成像方法对SD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分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主成分分析提取SD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的纹理特征的价值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五章 超声定量法诊断SD大鼠肝纤维化的价值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超声定量分析方法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研究
    第一章 探讨适合于人类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灰度共生矩阵分析的构造因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探讨声像图纹理特征参数与乙型肝炎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超声定量分析方法诊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价值探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声像图纹理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在肝纤维化分期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全文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致谢

(7)肝纤维化诊断中肝穿病理分期及非创伤性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仪器与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血清学指标与病理分期的相关性
    2.2 超声检查与不同肝纤维化组的关系
3 讨论

(8)肝纤维化实验室诊断数学模型的构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肝纤维化实验室诊断数学模型构建及临床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ELIAS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 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大鼠肝纤维化的MR功能成像及磁粒子标记BMSCs移植修复肝损伤的MR示踪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篇 MR 功能成像对大鼠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定量分析的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鼠肝纤维化的MR 弥散加权成像(DWI)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鼠肝纤维化的MR 波谱成像(~1H-MRS)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大鼠肝纤维化的MR 灌注成像(PWI)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大鼠肝纤维化的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MR 成像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磁粒子标记大鼠BMSCs 移植修复肝损伤的MR 活体示踪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和标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磁粒子标记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 MR 成像实验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同种异体肝移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同种异体肝移植的MR 活体示踪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汇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成果
致谢
详细摘要

(10)肝纤维化的非侵入性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清生化学诊断
    1.1 血清生化检查评估系统
    1.2 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评估系统
2 非创伤性综合指标的诊断模型及评估
3 影像学诊断

四、非创伤性诊断指标优势组合及其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乙肝相关肝纤维化宿主表达谱及病毒谱研究[D]. 王铭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2]非创伤性诊断指标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及应用现状[J]. 吕子平,曹文芳,马苏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4(11)
  • [3]声速组织定量在肝弥漫性病变诊断中的初步研究[D]. 周淑香.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5)
  • [4]国产化学发光试剂检测4项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对肝纤维化诊断的应用分析[J]. 姜菲菲,王文静,赵秀英,姚瑶,朱东,于艳华. 北京医学, 2012(03)
  • [5]海鞘醇类似物LQC-X6抗实验性肝纤维化的研究[D]. 尹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6]超声定量分析方法评价肝纤维化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D]. 陈明丽. 复旦大学, 2011(12)
  • [7]肝纤维化诊断中肝穿病理分期及非创伤性指标相关性研究[J]. 李继昌,顿国亮. 中国现代医生, 2010(12)
  • [8]肝纤维化实验室诊断数学模型的构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张岱. 江苏大学, 2009(09)
  • [9]大鼠肝纤维化的MR功能成像及磁粒子标记BMSCs移植修复肝损伤的MR示踪实验研究[D]. 范国华. 苏州大学, 2009(06)
  • [10]肝纤维化的非侵入性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J]. 滕惠琴,薛惠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8(04)

标签:;  ;  

无创诊断指标优越组合及其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